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八月廿七风雨大浸

标题包含
八月廿七风雨大浸
左扼飞廉吭,右拊巽二背。 谓云如何其,坐使六鹢退。 亦有司雨工,馽如系单于。 不卷油然云,自欲干剪屠。 乡来不鸣条,块亦不曾破。 卿云千点明,华月半天堕。 衮衣徂东山,拔木仍偃禾。 至今东山诗,千载犹咏歌。 悠然启金縢,风反雨亦止。 是中果何书,顷刻变天纪。 流言久弗作,狐亦不复疑。 至诚动真宰,风雨胡不知。 风雨不我以,我稼已堕水。 不知十日淫,滴碎田父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居简(1164年-1246年),俗姓李,字敬叟,号东涧老人,又号东涧遗民。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居简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左手按住飞廉的喉咙,右手拍打巽二的背部。 问那云彩怎么样,让六鹢立刻退缩。 也有些掌管下雨的工人,像绑住匈奴王一样束缚住了它们。 不需要吹拂油然形成的云,它们自然愿意离开。 刚才没有鸣条,块状云也没有破碎。 现在云朵犹如千点繁星,明亮的月光也好像从天空坠落。 穿上龙袍去往东山,看到树木仍在,禾苗也都安好。 到现在东山的诗篇,千年以来还在被传颂。 悠然地翻开金縢,风雨都停了下来。 这其中的变化是什么书带来的?瞬间就改变了天象。 谣言已经很久不再出现,连狐狸也不再疑惑。 最诚挚的情感感动了上天,风雨怎能不知道呢。 风雨不管我的意愿,我的庄稼已经被雨水淹没。 不知道连续十天的淫雨,如何让农民的心破碎。
去完善
释义
左扼飞廉吭,右拊巽二背:飞廉、巽二是古代神话中的风神,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描述风力的强大。“扼吭拊背”是指扼住咽喉、抚摸背部,形象地描绘出风力之大。 谓云如何其,坐使六鹢退:“六鹢退飞”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意是形容风起云涌,这里指代风暴的到来。 亦有司雨工,馽如系单于:司雨工是掌管降雨的官员,这里比喻负责控制天气的人。“馽如系单于”是形容束缚敌人将领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控制住天气的情况。 不卷油然云,自欲干剪屠:“油然云”指的是飘浮在天空中的云朵,这里用来形容天气变化。“干剪屠”是指风吹过,将云朵吹散。 乡来不鸣条,块亦不曾破:“鸣条”是古代对风的称呼,这里用来形容风势。 卿云千点明,华月半天堕:“卿云”和“华月”都是形容美丽的云彩和月光。这里用来描绘天气放晴后的美丽景象。 衮衣徂东山,拔木仍偃禾:“衮衣”是古代皇帝的衣服,这里用来象征皇帝。“东山”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区,这里用来形容皇帝离开皇宫,到地方巡视。“拔木仍偃禾”是指风吹过,树木被吹倒,禾苗也被吹弯。 至今东山诗,千载犹咏歌:这句是说当年皇帝到东山巡视时所写的诗篇,到现在还在被人们传颂。 悠然启金縢,风反雨亦止:“金縢”是一种古代文书,这里用来形容重要的文件。这句话是说,当人们打开金縢查看的时候,风向改变,雨水也停止了。 是中果何书,顷刻变天纪:这句话是在问,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文件,能在一瞬间改变天气的变化规律。 流言久弗作,狐亦不复疑:这句话是说,谣言已经很久没有传播了,连狐狸也不再怀疑。 至诚动真宰,风雨胡不知:“真宰”是古代对天的称呼,这里用来形容天地间的道理。这句话是说,人们的真诚行动感动了天地,风雨怎么会不知道呢? 风雨不我以,我稼已堕水:这句话是说,风雨并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我的庄稼已经被雨水淹没了。 不知十日淫,滴碎田父心:这句话是说,农民并不知道连续十天的阴雨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损失,每一滴雨水都敲碎了他们的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八月廿七风雨大浸”,诗人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场景,以此表达了对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诗人在开篇便通过比喻生动地刻画了风雨肆虐的景象,以“飞廉”和“巽二”来形容狂风暴雨,形象生动。诗人借观察天气现象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揭示出农民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的矛盾。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将掌管降雨的神祇与战争的将领相比较,暗示统治者应该像司雨工那样关心百姓的生活。同时,诗人指出即使有云雾升起,但只要顺其自然,便能见到明月高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诗中还提到皇帝东巡的故事,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君主关心民生、治理国家的期望。紧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山雨欲来的景象,表达了对灾害的恐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在此,诗人采用了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揭示了风雨乃自然现象,人类应该顺应规律,关注民生,才能避免灾难。 最后,诗人感慨于农民的辛勤劳动受到风雨的摧残,表达了对农民遭受苦难的同情,并呼吁统治者要关心农民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展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廿七风雨大浸》是宋朝诗人释居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4年,也就是南宋时期的绍兴年间。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居简作为一个僧人,正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当时,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两国关系紧张。此外,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释居简通过对八月廿七日风雨大浸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他的另一首名作《春晴》,同样以自然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