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标题包含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绝塞临光禄,孤营佐贰师。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 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边塞之地是光禄的所在地,而孤独的前线营地则有副元帅驻扎。在这险峻的山脉间,披着铁衣的士兵感受到冰冷的月光,同时伴随着金戈与战鼓之声,北风吹拂而来更显悲伤。这一天,都护开始征集兵士,将军则要在此刻打破敌人的防线。挥舞着手中的马鞭,行进在遥远的道路上,每当回头,便能看见飘扬的战旗,心中激起无限的豪情。
去完善
释义
"绝塞临光禄": "绝塞", 指的是非常偏远、人迹罕至的边塞之地;"光禄", 是古代官职名称, "光禄大夫"的省称,这里借指唐朝的一个军事指挥职位,即都护。整句意思是:在偏远的边塞地区,面临光禄这样的军事要职。 "孤营佐贰师": "孤营", 是指独立守边的军营;"佐贰师", 这里的“佐”是辅助的意思,“贰师”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军镇,用来比喻镇守边疆的军事重镇。整句的意思是:在这孤独的军营中辅助镇守边疆的要塞。 "铁衣山月冷": "铁衣",是指钢铁制成的盔甲;"山月冷",描绘了月光照射在高山上的冷冽感觉。整句意境是穿着铁衣的山上月亮显得寒冷。 "金鼓朔风悲": "金鼓",是一种古代的军乐器,用于指挥战斗;"朔风",是北风的意思。整句描述的是北风吹过,金鼓响起,让人感受到战场的悲壮气氛。 "都护征兵日": "都护",是指唐朝时期的边防军事长官;"征兵日",指招募士兵的日子。这句描述的是都护在招募士兵的一天。 "将军破虏时": "将军",是对军事将领的尊称;"破虏",指的是击败敌军的战争。这句意味着这位将军正在破敌的时候。 "扬鞭玉关道": "扬鞭",形容挥动马鞭驱使马匹前进的样子;"玉关",又称为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西北边关的要地。这句表示骑着马儿向玉门关行进。 "回首望旌旗": "回首",指回头观望;"旌旗",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这句描绘了征战的将士们在征途回望队伍旗帜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作为使者前往北方边疆时的所见所感。首句“绝塞临光禄”描绘出边塞的遥远和险峻,显示出作者肩负使命的艰辛。次句“孤营佐贰师”则表达了作者对战斗中的友军士兵的敬意和支持。接下来的“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两句,分别通过“铁衣”、“山月”、“金鼓”、“朔风”等元素刻画了一幅寒冷的战斗场景,表现出士兵们的坚韧与无奈。 而后,“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一句,歌颂了英勇的将领和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描述了作者告别边塞,即将踏上归途的情景。同时表达出对战友情谊的留恋和对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心。整首诗情感深沉,境界开阔,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才情和壮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是唐代诗人李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李华作为唐朝的文人官员,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他在奉命出使朔方时,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华的心境是复杂而深沉的。他一方面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另一方面也对那些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将士表示敬意。他以郭子仪为对象,表达了对英勇抗敌、保卫国家领土的忠诚勇士的敬仰之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内外交困,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有像郭子仪这样的忠诚将领誓死保卫国土,彰显了民族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李华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