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夷子皮赞
龙蟠幽谷,非时则伏。
蝉蜕高枝,饮露而飞。
进如风行,退若云归。
冥冥其几,赫赫其居。
于越霸兴,强吴荡夷。
功成不居,先生得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盘踞在幽深的山谷中,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会出现。
知了蜕皮在高处,吸吮着露水飞翔。
前进如同风一样迅速,后退就像云朵飘散。
它们在暗处默默地积蓄力量,在光天化日下展现出赫赫功勋。
勾践在越国崛起,强大的吴国被消弱。
建立丰功伟业却不求回报,是这位先生独特的品质。
去完善
释义
1. 鸱夷子皮:指的是范蠡。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怕勾践加害他,所以带着西施离开越国,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
2. 龙蟠:比喻隐居。蟠,盘绕。
3. 幽谷:深谷,这里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4. 非时则伏:意谓范蠡平时隐居不出,只在必要时出来辅佐越王。
5. 蝉蜕:蝉从壳中脱出,喻指摆脱束缚,得到自由。
6. 高枝:喻指显要的地位。
7. 饮露:形容生活清苦,保持高洁品质。
8. 进如风行:指进入朝廷辅佐越王像风一样迅速。
9. 退若云归:指退出朝廷像云一样飘然。
10. 冥冥:昏暗的样子,这里指悄然无声。
11.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12. 居:享有。
13. 于越:指越国。
14. 霸兴:兴起霸业。
15. 强吴:强大的吴国。
16. 荡夷:扫除残敌。
17. 功成不居:指范蠡在越国成功之后没有留下来享受成果,而是选择离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鸱夷子皮的诗。诗中的"龙蟠幽谷,非时则伏",通过描绘龙的蛰伏与蝉的脱壳,暗示了鸱夷子皮的隐逸和韬光养晦的智慧。"进如风行,退若云归"描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进退自如,形象生动。"冥冥其几,赫赫其居"则是刻画他虽然身处幽暗之处,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威严。诗歌后半部分表达了对越国打败强吴,成为霸主的事迹的赞颂,同时强调鸱夷子皮在越国成功后的隐居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慕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鸱夷子皮赞》是唐朝诗人李华的一首咏史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但同时也潜伏着社会矛盾和危机。
李华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他胸怀壮志,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现实的挫折让他倍感压力。在这个时期,李华开始关注历史,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天宝年间,唐朝国势虽强,但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政治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以及对高尚品德的向往。鸱夷子皮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贤臣,他以智慧和勇气帮助国家度过难关,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李华通过歌颂鸱夷子皮,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