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
学者一大事,最重出与处。
用行舍之藏,孔颜独相许。
参赐地位高,窥牖不得覩。
而况未见圣,一曲株守兔。
入林恐不密,狷者或拒户。
如蜗护一壳,槁死竟何补。
营营夸毗子,意常在腐鼠。
钟鸣尚迟回,颠沛慙末路。
细评谁失得,未易较吴楚。
圣贤具成体,以道为钲鼓。
适时不俟驾,枉己一揖去。
而我本来心,湛如太空故。
先生平生学,此理超圣处。
浮沉四十年,夷险随其遇。
初无周南恨,内乐侈圭组。
名高天不掩,舜聪彻幽阻。
门前裹轮车,急急戒徒御。
企首洙泗上,进退绰有裕。
富贵调儿童,嗔喜狙赋芧。
此同伐国问,何乃至君子。
愿出有用学,不朽在斯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者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决定要放弃什么,选择什么。
勇敢地实践并且舍弃那些自私的想法,孔子和颜回对此深有体会。
受到崇高的地位和权力的诱惑,人们往往会迷失方向,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何况没有见到过真正的圣人,那些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固执。
进入树林却担心不够隐秘,这种人往往容易闭门谢客。
就像蜗牛守护自己的壳一样,无论如何,他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一心只想着那些蝇头小利。
当钟声响起时,他们还在犹豫徘徊,以至于感到羞愧。
仔细分析每个人的得失,这并不容易,就好像比较楚国和吴国的实力一样复杂。
圣贤之人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行为就如同一面镜子。
当他们准备行动时,不需要任何预兆,只要发现与自己理想不合的情况,他们就会离开。
我原本的心意,像天空一样清澈,不受任何干扰。
先生您一生的学问,早已超过了圣人的境界。
四十年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您都能泰然处之。
您从未有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心中满是满足和快乐。
您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连上天都无法掩盖。
门前的客人络绎不绝,您总是告诫他们要有紧迫感。
站在洙泗的岸边,您总能做好自己的选择。
对于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您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被这些虚幻的东西所迷惑。
就像猴子采摘果实一样,人们总是在名利之间奔波劳碌。
这是一种伐国的手段,怎么能称为君子之道呢?
希望您能做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学问,这才是永恒的伟大事业。
去完善
释义
1. 学者一大事,最重出与处:学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学以致用以及如何处理所学。
2. 用行舍之藏,孔颜独相许:实践自己的学识,舍弃那些不适用的知识,这是孔子和颜渊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3. 参赐地位高,窥牖不得覩:即使是在朝廷中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可能无法理解事物的真相。
4. 而况未见圣,一曲株守兔:更何况没有见过圣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狭隘而短视。
5. 入林恐不密,狷者或拒户:进入树林担心不够隐蔽,有些人可能会拒绝开门。
6. 如蜗护一壳,槁死竟何补:像蜗牛一样保护自己,最终也避免不了死亡。
7. 营营夸毗子,意常在腐鼠:追求名利的人,往往把微不足道的东西看得很重。
8. 钟鸣尚迟回,颠沛慙末路:即使面临困境,也要有羞耻心,不能轻易放弃。
9. 细评谁失得,未易较吴楚:仔细衡量得失,并不容易区分谁对谁错。
10. 圣贤具成体,以道为钲鼓:圣贤具备完整的人格,以道义为准则。
11. 适时不俟驾,枉己一揖去:把握时机,不必等待准备充分再行动。
12. 而我本来心,湛如太空故:我的内心原本清净,如同广阔的天空一般。
13. 先生平生学,此理超圣处:先生的毕生所学,这个道理超越了圣人。
14. 浮沉四十年,夷险随其遇:历经四十年的沉浮,无论是平安还是危险都顺其自然。
15. 初无周南恨,内乐侈圭组:从不后悔来到世间,内心欢喜于自己的成就。
16. 名高天不掩,舜聪彻幽阻:名声高涨时天都无法掩盖,舜的聪明才智可以洞察一切。
17. 门前裹轮车,急急戒徒御:门前的车辆络绎不绝,要赶快告诫身边的人做好准备。
18. 企首洙泗上,进退绰有裕:站在洙泗之上,前进后退都有余地。
19. 富贵调儿童,嗔喜狙赋芧:财富和地位会让人们变得像孩子一样易怒易喜。
20. 此同伐国问,何乃至君子:这种行为就像攻打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君子呢?
21. 愿出有用学,不朽在斯举:希望我能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果,让我的名字流传千古。
去完善
赏析
《失题》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五言诗,虽然题目失传,但通过诗的内容可以感受到作者深远的家国情怀和对学者的期望。全诗结构紧凑,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既有对学术精神的探讨,也有对个人志向的倾诉。
首先,作者强调了学者应有远大抱负,尤其注重出处和品行。“学者一大事,最重出与处。用行舍之藏,孔颜独相许。”即倡导孔子、颜渊那样的品质,即择行自处,甘于奉献。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责任和担当的理解,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期待。
接着,作者指出学者应懂得趋避,但又不拘于现实名利。“参赐地位高,窥牖不得覩。而况未见圣,一曲株守兔。”在此,他劝诫学者要能看清世俗名利,不被权势所迷惑,坚守道义原则,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后,诗人表达了学者的品性应当豁达开放,但又不能盲目跟随。“入林恐不密,狷者或拒户。如蜗护一壳,槁死竟何补。”这表明学者应慎重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要盲目迎合他人。同时,诗人还讽刺了那些一心追求名利的人,认为他们像蜗牛一样狭隘,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再者,作者强调学者的目标应该是继承和发展圣贤之道。“圣贤具成体,以道为钲鼓。适时不俟驾,枉己一揖去。”这体现了作者对学术传承的尊重,以及对学者应该将道义作为最高目标的期许。
最后,作者述说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理想。“而我本来心,湛如太空故。先生平生学,此理超圣处。”表现出作者的信念坚定,崇尚学术自由和真理至上。尽管人生沉浮,遭遇坎坷,他仍坚守初心,践行孔孟之道,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赞誉。
总之,李流谦的这首《失题》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正直、勇敢、无私的学者形象,他呼吁学者们要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失题》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抒怀之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南宋时期。李流谦,字茂豫,号閒居士,陇西人,徙居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他一生勤奋好学,曾担任过仕郎、权尚书令史等职。
在李流谦生活的时代,南宋国力渐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样的现实,李流谦感慨万分,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首《失题》中,他以竹为喻,表达了作者清高自守的品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