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
婆娑千尺倚岩巅,隠隠虬姿拂远烟。
尤喜地灵泉脉润,独愁天阔昼阴偏。
孤根碍石盘弥固,直干凌霜老益坚。
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婆娑千尺倚岩石之巅,隐约可见龙形树影掠过远方轻烟。尤其喜欢当地灵气的泉水滋润,唯独担忧天空广阔白天阴暗偏向。独自在盘石阻碍中生长得更加坚固,树干经历风霜洗礼更显得坚定。枝叶丰满不必等待工匠砍伐,就算只是一颗无用之材也能享受完整的生命历程。
去完善
释义
1.婆娑:形容枝条摇曳多姿的样子。这里指松树枝叶繁茂。
2.倚岩巅:依靠在岩石的顶端。
3.隠隠:隐约可见。
4.虬姿:形容松树的形态像龙一样弯曲盘旋。
5.拂远烟:风吹动松树,树影在远处如烟雾般浮动。
6.地灵泉脉润:地理位置灵气四溢,泉水滋润着松树生长。
7.天阔昼阴偏:天空辽阔,白天的阳光照射不均匀。
8.孤根:单独的根部。
9.碍石盘弥固:松树根部盘绕在石头上,紧密相连,使树根深扎于土壤。
10.直干:笔直的树干。
11.凌霜:抵抗寒冷的天气。
12.老益坚:随着年龄增长,松树的材质变得更加坚硬。
13.臃肿:这里形容松树粗壮的树干。
14.匠伯:木匠师傅。
15.散材:没有成材的木材。这里指松树虽然粗大但不适合做家具等用途,但依然能够长寿。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时的《岩松》通过对岩松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坚韧不屈、独立不惧的画面。开篇两句“婆娑千尺倚岩巅,隐隐虬姿拂远烟”描述了岩松倚靠在悬崖之巅的姿态,及其缭绕云雾的神秘氛围,突显出岩松屹立在险境之中的强大生命力。
紧接着,“尤喜地灵泉脉润,独愁天阔昼阴偏”表现了岩松乐观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在恶劣环境下仍能茁壮成长,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接下来的诗句“孤根碍石盘弥固,直干凌霜老益坚”进一步描绘了岩松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即使面临困境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诗人通过刻画岩松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人生态度。
最后,“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表现出诗人希望自己如同这岩松一般,摒弃浮躁名利,保持真我,顺其自然,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整首诗以松喻人,寓意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岩松》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5年前后,即宋孝宗淳熙二年左右。此时,杨时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曾任尚书省左司郎中、秘书少监等职。然而,他也深感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腐朽,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愤怒。
在诗歌中,杨时将松比作正直的士人,赞扬松树不畏风霜、坚韧不屈的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杨时本人的刚正不阿、正直无私的人格魅力。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南宋知识分子对朝政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现状,使国家更加强大。
此外,《岩松》一诗还展示了南宋时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当时的江南地区,松树林立,环境宜人。而松树作为国家的象征,也反映了南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热爱。总之,《岩松》这首诗歌既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又展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