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若要问那些感伤于牛山故事的过客,又何必独自黯然神伤,让泪水沾湿衣衫呢?

去完善
释义
牛山客:典故出自《晏子春秋》,比喻因感叹人生短暂而落泪的人;沾衣:泪水湿透衣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清丽悠远的秋日画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江水浸云影”两句点明时节,暗示时光流逝;“携壶结客何处”则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的心境。下片转入议论,以哲理性的语言探讨人生的真谛。“人生如寄”一句直抒胸臆,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虚幻;最后借用“牛山客”的典故,劝慰世人放下执念,珍惜眼前的美好。全篇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既保留了杜牧原诗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深邃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正值朱熹在武夷山讲学时期。彼时朱熹已过知天命之年,历经宦海沉浮与学术争鸣,思想更趋深邃圆融。他借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意,以独特的理学视角重新诠释人生况味。在那个秋意渐浓的时节,面对武夷山水的云影天光,感怀古今,遂作此词。既是表达对人生短暂的豁达理解,也寄寓着对生命本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