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感

标题包含
秋感
朱槿不堪留,牵牛上竹幽。 蛩声清夺漏,鹰翮劲思秋。 掩卷悲先哲,看山忆旧游。 闺情兼旅梦,百虑五更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泂(1094年-1176年),字召叟,一字浩然,号东波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堂弟,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泂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苏轼、苏...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朱槿花谢不宜留,牵牛花开绕竹幽。 蟋蟀声声似报时,老鹰展翅渴望秋。 翻阅古籍怀先贤,观赏山川忆昔日畅游。 闺房情感和旅途梦想,万般思绪缠绕在五更时分。
去完善
释义
1. 朱槿:植物名,即木槿。叶可饲蚕。 2. 牵牛:植物名,又称喇叭花、朝颜。是一种蔓性草本植物。 3. 竹幽:指竹林深处。 4. 蛩声:蟋蟀的叫声。 5. 清夺漏:指蛩声清晰能掩盖住滴漏的声音。 6. 鹰翮:鹰的翅膀。这里形容鹰矫健勇猛的姿态。 7. 先哲:指古代贤人。 8. 旧游:过去的游览经历。 9. 闺情:泛指妇女的情感与心事。 10. 旅梦:指远游他乡的梦境。
去完善
赏析
《秋感》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朱槿、牵牛花、蛩声、鹰翅等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心境,同时表达了对先哲的敬仰之情和对故乡的回忆。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朱槿不堪留,牵牛上竹幽”,诗人通过朱槿和牵牛花的生长变化,展现了秋天来临的景象。朱槿不耐寒,牵牛花却在竹丛中茁壮成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这一对比,使得秋天不再萧瑟,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颔联“蛩声清夺漏,鹰翮劲思秋”,诗人用蛩声和鹰翅两个意象,表达了秋天的气氛。蛩声清脆,穿透夜空,衬托出秋天的宁静;鹰翅强劲,预示着秋天的肃杀之气。这两句诗,既有视觉上的感受,又有听觉上的体验,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颈联“掩卷悲先哲,看山忆旧游”,诗人通过对先哲的敬仰和对故乡的回忆,表达了心中的感慨。掩卷沉思,是对先哲智慧的尊重;看山怀旧,是对故乡的思念。这两句诗,既有对历史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关怀,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尾联“闺情兼旅梦,百虑五更头”,诗人以闺情和旅梦为切入点,揭示了人生的百态。在五更时分,各种思绪涌上心头,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生活的忧虑。这一结尾,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感》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抒发秋思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 在创作此诗时,正值南宋政治昏暗、国力衰微的时期。宋朝经过靖康之耻后,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虽然繁荣,但终究是偏安一隅的缩影。作为爱国志士的苏泂,面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心疾首。他怀念逝去的山河,忧虑国家的未来。因此,在这首诗中,苏泂以秋天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那个时代,诗歌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表达政见的载体。然而,尽管朝廷励精图治,改革内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使国家振兴。这促使了文人士大夫们在文学作品中寄托忧国忧民的思想。苏泂作为其中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