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
鸡鸣霜叶下,月在纸窗寒。
客路千家晓,山居一枕安。
秫收催岁酿,韮种接春盘。
纵有少年梦,其如心事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雄鸡在寒冷的清晨中鸣叫,阳光穿透薄薄的霜叶;月亮透过窗户纸投射出清冷的光辉。
繁华的街道上灯火通明,而山中的人却在这宁静的夜晚拥有一份安然的美梦。
这个时节,人们忙于收割高粱准备酿酒庆祝新年;同时种下韭菜,迎接春天的到来。
尽管我们还拥有年轻时的梦想,但心灵深处却感受到了无法忽视的忧虑和疲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鸡鸣:指的是古人以鸡叫作为天明的标志,这里指代天亮时分。
2. 霜叶:秋天的树叶,因气温下降,表面结满霜花。
3. 月在纸窗寒:月光透过纸质的窗户,带来一丝寒冷的感觉。
4. 客路:行旅在外的人的道路,这里指离家外出的旅程。
5. 千家:泛指众多人家。
6. 晓:早晨,黎明时分。
7. 山居:住在山中的人家。
8. 一枕安:形容在安静的环境中安心入睡。
9. 秫:即高粱。
10. 催岁酿:催促着新的一年的到来。酿,指酿酒的过程。
11. 韮种接春盘:春天到来时种植韭菜,制作美食。
12. 纵有少年梦:即使拥有年轻时的梦想。
13. 其如心事阑:也抵挡不住心头的忧虑与烦恼。
去完善
赏析
《鸡鸣》是沈说的代表作之一,以“鸡鸣”为诗题,展现了诗人观察自然景色的细腻笔触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秋日的早晨,鸡鸣时霜叶飘落,月色透过纸窗给人以清冷之感。这里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也透露出诗人在此时的孤独心境。颔联则进一步拓展空间感,表达出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心境的变化。诗人借山间的静谧与宁静反衬出门外客路的喧嚣与繁华,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尘世纷扰的超脱与逃避。颈联“秫收催岁酿,韮种接春盘”描述的是田园生活场景,表达出诗人对农耕劳作的喜爱以及对四季更迭的敏感体悟。最后一联则是诗人内心的表白:虽然心中仍有少年时代的梦想,无奈心志已老,心事已残。此联将情感与情景巧妙融合,使整首诗更具意境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鸡鸣》是明朝诗人沈说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朝初期,即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正处在明朝的崛起和元朝的衰落阶段。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然而,这个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战争和社会动荡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用自己的作品反映民众的生活疾苦。
沈说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他的人生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曾在官场任职,但后因故辞官回乡。这一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并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民众的关怀。《鸡鸣》一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