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轻绡剪翅约秋霜,点水低飞恋野塘。
忽趁游蜂过墙去,可怜不识百花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盈透明的翅膀仿佛在秋天的寒意中裁剪,它们在水面上低飞,似乎对野外的池塘充满了热爱。忽然间,它们跟着那些顽皮的蜜蜂翻过墙头,令人感到同情的是,它们并不懂得欣赏各种花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轻绡:轻盈的丝织品,这里指蜻蜓薄如蝉翼的翅膀。
2. 约:略呈;略微形成。
3. 秋霜:秋天的白霜。
4. 点水低飞:蜻蜓在水面上低空飞行,时而轻轻地点一下水面。
5. 野塘:野外的小池塘。
6. 忽趁游蜂过墙去:忽然追逐着蝴蝶飞过了墙壁。
7. 可怜:可惜。
8. 不识百花香:没有领略到各种各样的花香。
去完善
赏析
《蜻蜓》一诗借物抒怀,以蜻蜓之眼展现初秋时节的景致。首句“轻绡剪翅约秋霜”将蜻蜓的翅膀比作轻薄的丝绢,暗示了秋天的到来。而蜻蜓“点水低飞恋野塘”的姿态则展示了其依恋自然、不忘初心的品质。接下来两句描绘蜻蜓与蜜蜂穿梭于花间,虽然它能领略水边野塘的美景,但却无法欣赏百花盛开之香。诗人通过对蜻蜓的描述,寄寓了对人生的哲思:我们在生活中或许会遇到很多美好事物,但并非所有美好都能被我们所认知和把握,因此要珍惜当下,努力拓展视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蜻蜓》是南宋诗人王镃创作的一首描绘蜻蜓的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即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靖康之变、南宋建立等,这些事件对王镃及其同时代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镃作为南宋文人,经历了南宋初期社会政治的动荡。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背景下,他观察到了蜻蜓的美丽和顽强生存能力,并以此为题创作了这首咏物诗。
在《蜻蜓》一诗中,王镃通过对蜻蜓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关注。他在诗中将蜻蜓比喻为“随风舞”的小精灵,既形象地展现了蜻蜓轻盈飞舞的姿态,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同时,他以“都梁作陂”的典故来赞美蜻蜓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意志。总之,通过这首《蜻蜓》,我们可以看出王镃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怀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