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蕨
野烧初肥紫玉圆,枯松瀑布煮春烟。
偃徐妙处元无骨,钩弋生来已作拳。
蚤韭不甘同臭味,秋莼虽滑带腥涎。
食经岂为儿曹设,弱脚寒中愁未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郊外燃烧的草木刚刚长出肥美的嫩叶,紫色的春笋也渐渐饱满圆润。在春光中,干枯的松树和瀑布如同一幅宁静的画卷。这种轻松优美的情境里,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筋骨,如同天生就有圆润的美感。而新生的韭菜和秋天的莼菜虽然味道鲜美,但终究带有些许苦涩和腥味。食谱上的描述并非是供人随意借鉴,而是在寒冷的季节中,为了健康着想的朴实告诫。
去完善
释义
1. 野烧:指野外焚烧野草所产生的烟雾。
2. 紫玉圆:紫玉,紫色竹笋;紫玉圆即竹笋煮熟后的样子。
3. 枯松瀑布:指用枯松木材和瀑布水为燃料煮食物。
4. 偃徐:悠然自得的样子。
5. 元:原本。
6. 无骨:指没有骨架,此处形容竹笋煮后的状态。
7. 钩弋:这里指的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蕨类植物,形状像拳头。
8. 蚤韭:即韭菜。蚤,通“早”。
9. 秋莼:秋季的莼菜。
10. 腥味:这里指莼菜的味道。
11. 食经:食谱。
12. 儿曹:指小孩子。
13. 弱脚:行动缓慢的人,作者自谦之词。
14. 寒中:寒冷的天气。
15. 愁未然:愁未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将诗人采蕨的所见所感融入其中。首联“野烧初肥紫玉圆”描述了蕨菜在野外刚刚生长出来时肥美的样子,仿佛紫色的玉石般圆润。紧接着“枯松瀑布煮春烟”写诗人就地取材,用枯松和瀑布的水源生火煮蕨。这两句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表现了诗人的野外生存技能,透露出一股清新的山野气息。
颔联“偃徐妙处元无骨,钩弋生来已作拳”则写出了蕨菜的形态特征:它虽然无骨却姿态美妙,其叶子像拳头一样紧握在一起。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蕨菜以生命与活力,使其形象更为生动可爱。
颈联“蚤韭不甘同臭味,秋莼虽滑带腥涎”则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蕨菜的特点:蕨菜的味道不像韭菜那样浓烈,也不像秋天的莼菜那样鲜美滑嫩,而是带有一定的腥味。这里诗人通过对蕨菜味道的独特体验,进一步丰富了蕨菜的形象。
尾联“食经岂为儿曹设,弱脚寒中愁未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食的态度。他认为食谱并非为孩子们准备的,因为美味的食物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烹饪和复杂的制作过程。这里诗人暗示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未改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蕨》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描写山野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年份不详。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南侵,国家局势危急。在这样的背景下,方岳作为一名爱国文人,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一方面关注国家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关心民间百姓的生计问题。
在这段时间里,方岳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在乡野间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民间生活的诗篇,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
在南宋末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农村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方岳通过描绘山野田园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同时,他也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