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故园
语别在中夜,登车离故乡。曙钟寒出岳,残月迥凝霜。
风柳条多折,沙云气尽黄。行逢海西雁,零落不成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译】:告别中夜的时刻,我登上马车离开了故乡。曙光中的钟声寒冷地从山岳传出,残月在地平线上凝结成霜。风中柳树枝条多次折断,沙地与天空的气色都呈现出黄色。行走途中遇到来自海西的大雁,它们零零散散、不成队列。

去完善
释义
1. 中夜:半夜。
2. 登车:上车出发。
3. 曙钟:指早晨的钟声。
4. 寒出岳:从山上出来的寒气。
5. 残月:指月亮尚未完全消失。
6. 迥凝霜:表示霜已凝结。
7. 风柳条:随风摇曳的柳条。
8. 多折:形容枝条弯折的样子。
9. 沙云:天空中的云朵看起来像沙粒一样。
10. 气尽黄:形容云层呈现出黄色。
11. 海西雁:从海那边飞来的大雁。
12. 零落不成行:指大雁分散不整齐。

去完善
赏析
《早发故园》这首诗歌以语别的场景开篇,描绘了中夜离别、登车离开故乡的情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曙钟寒出岳”和“残月迥凝霜”两个画面,展现出早晨初醒时的寒冷与寂静,以及即将远离故乡的惆怅心情。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用风中的柳树比喻别离的无奈,用沙漠上的云彩暗示即将面临的困难。最后两句“行逢海西雁,零落不成行”,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担忧。海东的大雁象征着遥远的征程,而零落的姿态则隐喻了诗人对自己的担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发故园》是唐朝诗人马戴的著名作品,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国家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马戴身处其中,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岁月,对家园、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马戴出身书香门第,却因科举落第而屡遭挫折。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疾苦,进而激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在这种背景下,他以早发故园为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情的渴望。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清晨离开故乡的场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