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浮屠善慧东游
西去方祈谷,东来适佩萸。
凄风梧脱叶,积雨稻生蚨。
诗骨寒岩木,禅心古庙炉。
莫将明月句,容易谒姑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西前行祈求五谷丰登,向东归来时正好佩带茱萸。
凌冽的秋风中梧桐落叶飘零,连绵的细雨让稻谷生出田蛙。
我的诗歌灵感源于严寒中的山岩树木,我的禅修之心来自于古老寺庙里的香火。
请不要轻易地将明月寄托在诗句中,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来自姑苏的问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浮屠:梵语音译词,也作“佛陀”,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这里指代僧人。
2. 善慧:人名,此处为东游之人的名字。
3. 西去:向西行进。
4. 方祈谷:祈求丰收的意思。谷,庄稼,代指丰收。
5. 东来:向东行进。
6. 适佩萸:茱萸,常绿灌木,果实呈红色,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时用以驱邪避疫。佩萸,佩戴茱萸之意。
7. 凄风:寒冷的风。
8. 梧脱叶:指梧桐树的叶子脱落。
9. 积雨:长时间的降雨。
10. 稻生蚨:指水稻生长茂盛。
11. 诗骨:诗人的精神品格。
12. 寒岩木:寒冷的岩石与树木,形容环境艰苦。
13. 禅心:佛教中的平静心境。
14. 古庙炉:古老的庙宇中的香炉。
15. 明月句:形容美好的诗句。
16. 谒姑苏:到姑苏拜见。姑苏,位于江苏苏州市,是著名历史文化古城。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西去方祈谷,东来适佩萸”描绘了僧人善慧从西方到东方的行踪,他跋涉万里,朝拜各处佛教胜地,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尾联以秋风中脱落下来的梧桐叶和雨中生长的稻谷比喻世事无常、生命轮回,呼应了诗人对僧人东游的敬仰之情。中间两联则表达了对僧人智慧的赞美,他的诗句如岩木般坚实、久经风霜而屹立不倒,而他的禅心更是如同古庙中的炉火一样温暖人心,使得庙宇焕发生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浮屠善慧东游》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王之道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值南宋初期,中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之道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曾任新州教授、江州通判等职,因直言上疏抨击权臣秦桧而遭贬谪,流寓江南各地。在这段时间里,王之道目睹了南宋政坛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深感忧虑。
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与金国和谈,但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钟相、杨幺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权臣当道,政治腐化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之道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在《送浮屠善慧东游》一诗中,王之道通过送别僧人善慧,表达了对他远离尘世纷扰、追求佛家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所处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