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行月大师求颂

标题包含
行月大师求颂
霁明夜永月行空,破暗真光默默中。 一点至灵虚且应,十方圆鉴照而冲。 床头炉篆浮寒紫,壁上龛灯对冷红。 个里宗乘消息在,蒲团纸帐旧家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晴朗的夜晚明月当空,光芒冲破黑暗于静谧之中。 那份至高无上的智慧感应着万事万物,整个宇宙在它照耀下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床边的炉火如同紫色的烟雾漂浮,墙壁上的油灯映出冰冷的红色光影。 其中的禅宗妙理依稀可寻,一如昔日的蒲团纸帐古风犹存。
去完善
释义
1. 霁:雨后放晴的天空。 2. 夜永:夜晚的时间漫长。 3. 月行空:月亮在天空中运行。 4. 破暗真光:破除黑暗的真光,比喻佛法的智慧。 5. 至灵:最具有灵性的人或事物。 6. 虚且应:心灵虚空且适应万物。 7. 十方圆鉴:指普照世界的佛光。 8. 床头炉篆:床头的香炉烟雾。 9. 壁上龛灯:壁上的神龛灯火。 10. 对冷红:面对冷艳的红色,此处指佛像的色彩。 11. 个里:这里,这个境界。 12. 宗乘:佛教禅宗的教义。 13. 消息在:指领悟禅宗的消息。 14. 蒲团纸帐:蒲团和纸帐,僧人打坐和睡觉的用具,代表禅宗修行的生活。 15. 旧家风:传统的风俗习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行月大师求颂》是宋朝诗人释正觉所作的一首偈颂诗。诗中描述了月光的明亮、破暗的真光以及禅宗修行的意境。作者以月光为主线,将哲理与景物相融合,形成一种静谧而深邃的诗境。首联中的“霁明夜永月行空”表达了雨后初晴的夜晚,明月高悬的景象。接下来“破暗真光默默中”则进一步揭示了月亮打破黑暗,散发出真实的光明,这寓意着禅师修行过程中破除无明,追求真实解脱的智慧。颔联中,作者通过比喻手法,将禅宗精神描绘得形象生动:“一点至灵虚且应,十方圆鉴照而冲。”其中“至灵”是指内心最真实的灵性,“虚且应”意指这种灵性在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诱惑时仍能坚守本真;“圆鉴”则代表佛陀的法眼,普照十方世界,使众生得以解脱。颈联中,“床头炉篆浮寒紫,壁上龛灯对冷红”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禅院宁静的氛围,床上暖炉升起的轻烟和壁上的油灯相映成趣,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浓厚的禅意。尾联“个里宗乘消息在,蒲团纸帐旧家风”则以此表达出禅宗修行所需要的坚韧毅力和古雅风韵。整首诗既有优美的景致描绘,又有深刻的佛理感悟,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月大师求颂》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7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正觉已是禅门的高僧,他在诗歌中对人生和佛法的见解深刻而独到。这个时期,南宋刚刚建立,经历了靖康之耻的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虽然宋室南渡,但在江南一带,禅宗佛教的发展仍然繁荣昌盛。释正觉作为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禅宗大师,积极参与宗教活动和传道授业。 在这段时间里,释正觉的生活并不平静,他不仅要应对战乱带来的影响,还要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追求佛法的真理,以消除世间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修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解脱之路的执着探索。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