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七首 其四十一
前四十五日何处去,焦尾大虫入闹市。后四十五日何处来,三脚驴子上高台。俊鹰快鹞便合乘时,跛鳖盲龟徒劳𨁝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四十五天去哪里了,焦尾虎进入繁华市场。后四十五天又从哪里来,三脚马登上高楼。英俊的鹰和敏捷的鹞子正好适应这个时机,跛脚的鳖和盲眼的乌龟只能白白浪费力气跳跃。
去完善
释义
1. "前四十五日何处去":这里的"四十五日"指的是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何处去"意指扫墓的地点在哪里。
2. "焦尾大虫入闹市":"焦尾大虫"是蛇的别称。"闹市"指繁华的城市。这句话描述的是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城市,来到郊外祭拜祖先的场景。
3. "后四十五日何处来":"后四十五日"指重阳节,是祭祖和祈求平安的日子。"何处来"意指扫墓的地点在哪里。
4. "三脚驴子上高台":"三脚驴子"指三角形的东西,这里可能暗指三角形的祭坛。"高台"指祭祀的地方。这句话描述的是在重阳节,人们在祭坛上进行祭祀的景象。
5. "俊鹰快鹞便合乘时":"俊鹰快鹞"比喻能力强的人。"乘时"指抓住时机。这句话鼓励有能力的人要抓住时机,发挥自己的才能。
6. "跛鳖盲龟徒劳𨁝跳":"跛鳖盲龟"比喻能力差的人。"𨁝跳"指努力跳跃。这句话警示能力差的人即使再努力,也可能无法取得成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以其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故事传达了深邃的禅宗哲理。诗的开头以“前四十五日何处去,焦尾大虫入闹市”描绘了执着于世俗纷扰的人生态度。焦尾大虫象征着那些追求名利、迷失在尘嚣中的人,他们缺乏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后四十五日何处来,三脚驴子上高台”则是对禅宗教义的形象化表达,强调修行者的超越与顿悟,使心灵获得升华。
接着,作者通过“俊鹰快鹞便合乘时,跛鳖盲龟徒劳𨁝跳”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应把握机缘,勇猛精进,实现人生的解脱。而那些尚未觉悟的人,如跛鳖盲龟,尽管拼尽全力,终究无法逃脱轮回之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七首 其四十一》是宋代高僧释原妙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4年前后,正值宋元之交的历史时期。当时,禅宗佛教在中原地区盛行,许多僧侣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修行心得。释原妙作为禅宗的一位著名大师,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参禅悟道的境界和对生活的哲思。
在这一时期,释原妙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变故。他的家乡河南受到战争的破坏,民众生活困苦。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释原妙出家为僧,开始了漫长的修行生涯。他在各地游历,与众多禅宗高僧交流心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禅宗思想。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佛法的独特见解。
这一时期的宋朝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在外部,北方的金国和蒙古相继对宋朝发起攻击,导致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在内部,政治腐败、党争激烈,使得国家治理陷入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和僧侣选择远离尘嚣,投身于禅修和文艺创作,以求心灵上的解脱。释原妙的诗歌正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心态的反映,他的作品既体现了禅宗佛教的精神内涵,又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