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与妙庵主

标题包含
与妙庵主
至道之宗,备在尔躬。 求之则远,守之不通。 不求不守,奇哉灵叟。 极离极微,应心应手。 触目晴岚,到处成庵。 捶呵弥勒,不与同龛。 石虎擡头,泥牛入海。 蓦劄相逢,一场风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至高无上的道理之精髓,完全蕴藏在你的内心深处。 苦苦追求反而渐行渐远,坚定守护却难触其微。 不刻意求索也不死板守护,真是神奇的老者啊! 在最遥远的地方达到极致,在最微妙处随心而动。 放眼望去皆是明媚的天空,无论何地皆可筑成一座静谧的小庙。 那个敲打呵斥着弥勒的人啊,并未与众人同在。 石虎抬起头颅,泥塑的牛渐渐没入海中。 突然之间意外相逢,让人领略到无与伦比的的风采。
去完善
释义
至道之宗:指佛教最高真理的本源。 备在尔躬:全部存在于你自己的身上。 求之则远:去追求它反而会远离它。 守之不通:固守执着也无法理解领悟。 不求不守:不追求也不固守。 奇哉灵叟:奇异的是这位智慧的老者。 极离极微:达到极致的超越,呈现到极致的微妙。 应心应手:顺应内心的感知,信手拈来。 触目晴岚:所看到的美景如晴天里的山雾。 到处成庵: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修行之所。 捶呵弥勒:以呵斥敲打的方式参悟弥勒佛理。 不与同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石虎擡头:形容英雄豪杰的觉醒。 泥牛入海:表达一种无为而治的心境。 蓦劄相逢:突然相遇。 一场风采:展示出超人的智慧和风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慧空所作,描绘了诗人与妙庵主之间的友谊和玄思。诗中的意境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展现了中国古代禅意生活的精髓。下面是对此诗的赏析: 首联“至道之宗,备在尔躬”,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追求至道的道路和方法。至道,指的是佛教的最高真理,而宗,则是指引、教义的意思。这两句告诉读者,追求至道的要领都在妙庵主的身上。 颔联“求之则远,守之不通”,是对追求至道的态度和结果的讽刺。一旦刻意去寻求至道,反而会离它越来越远;而试图守住已有的领悟,却会陷入迷茫和困惑。这种反讽手法,揭示了世俗认识中对于至道的误解。 颈联“不求不守,奇哉灵叟”,是对妙庵主的形象描写。他并不刻意追求或固守至道,这使他在众僧中显得独特而富有灵性。这里,诗人通过对妙庵主的赞美,传达出顺其自然、不拘一格的修行观念。 紧接着的尾联“极离极微,应心应手”,是对妙庵主修行境界的描述。他的境界既达到了极高的超脱,又能够细致入微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这种境界令诗人敬仰不已。 接下来的四句“触目晴岚,到处成庵。捶呵弥勒,不与同龛。石虎擡头,泥牛入海”,是对妙庵主生活情境的描绘。他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内心却能平静如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融入环境,创造出一片属于心灵的净土。同时,他又表现出独立不羁的精神面貌,与传统的弥勒佛形象相异,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个性与力量。 最后的两句“蓦劄相逢,一场风采”,作为全诗的收尾,意味着诗人与妙庵主的相遇,就像是一场风度的较量,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尊重。同时,这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认为人生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风采展示,需要以真诚和尊重相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妙庵主》是南宋末年诗人释慧空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6年,正值元朝灭南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时期,释慧空作为一位禅宗高僧,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他在青年时期出家为僧,后因战乱而流亡各地,尝尽了人间疾苦。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逐渐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与妙庵主》这首诗中,释慧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与妙庵主相会的情景。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妙庵主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时代的沧桑感,反映了南宋末年文人墨客在面对家国巨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和超脱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