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邹安斋诗卷
兵余十八载,乃忽见此诗。
乾坤发危涕,未论言语奇。
古音乃泗磬,丽色藻鲛丝。
想见堵墙人,倾倒落笔时。
奈何清平调,变入寒笳吹。
苍茫同谷意,天遣放厥词。
墓槚忽可材,所患访何迟。
空余两家子,把卷惊合离。
九原不可起,可起更可悲。
祝君藏名山,小作千岁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18年的军旅生涯,我才突然看到这首诗。
天地之间似乎发出了悲痛的泪水,不必谈论诗中语言的奇特。
古老的声韵就像泗水的磬石之音,华丽的色彩如鲛人的发丝般绚丽。
想象着那个在墙边写作的人,挥洒笔墨时的豪情壮志。
可惜这美妙的清平调,却变成了寒冷的胡笳之声。
苍茫的大地仿佛诉说着同谷之意,这是上天的旨意,释放出了诗篇的壮丽。
墓地中的槚树忽然可以作为素材,令人担忧的是寻找它为何如此迟缓。
只剩下两家的子女,拿着书卷惊恐地看着分离的时刻。
九泉之下的先人已无法起身,如果还能起身那将是更加悲哀的事。
愿你的名字被大山珍藏,暂且期待千年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兵余:指战乱之后。
2. 乾坤:这里代指国家。
3. 发危涕:指极度悲伤。
4. 未论:不必说。
5. 古音:指古代诗歌的韵律。
6. 泗磬:比喻优美的声音。
7. 藻鲛丝:形容华丽的辞藻。
8. 堵墙人:即诗人自己,这里表示自己虽然平凡,但也能写出好诗。
9. 倾倒:指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10. 清平调:指太平盛世的诗歌。
11. 寒笳吹:指战争时期的哀歌。
12. 苍茫同谷意:指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意境。
13. 天遣:指天意安排。
14. 厥词:指这首诗。
15. 墓槚:指墓碑。
16. 所患:担忧的事。
17. 访何迟:指探访的时间太晚。
18. 两家子:指邹安斋的家人和朋友。
19. 把卷:指翻阅诗卷。
20. 合离:指悲欢离合。
21. 九原:指墓地。
22. 祝君:祝愿您。
23. 藏名山:指将作品收藏在名山中。
24. 小作:稍作,稍微。
25. 千岁期:千年之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邹安斋诗卷”,作者是南宋诗人罗公升。全诗十句五韵,抒发了在战乱过后,作者感慨于友人邹安斋才华横溢的诗篇。诗歌开宗明义,描绘了诗人在历经战乱的艰苦岁月中忽然见到邹安斋的杰作时的欣喜和感动。之后的几句诗赞美了诗卷中优美的言辞与格调,并想象出邹安斋挥毫泼墨时的豪情壮志。
然而,接下来的诗句却转向悲凉。“奈何清平调,变入寒笳吹。苍茫同谷意,天遣放厥词。”诗人感叹曾经悠扬的诗词竟然变成了战场上的凄厉哀鸣,如同杜甫笔下那悲凉的《同谷杂诗》。但是,正如上天的安排,这种深沉的情感反而激发了邹安斋的创作灵感,使他的诗篇更加动人。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邹安斋生命的终结,而留给世间的只有他那些珍贵的诗篇。此刻,两位友人的后人手捧诗书,感慨万分。诗人寄托哀思,祝愿邹安斋的声名永远流传,期盼他诗篇的不朽价值能穿越千年时光。
整首诗风格沉郁顿挫,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深厚情感。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对邹安斋诗才的赞赏,也是诗人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体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邹安斋诗卷》是元末明初诗人罗公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罗公升为他的朋友邹安斋的诗集题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邹安斋才华的赞赏和对他人生际遇的同情。
罗公升生活在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当时,元朝统治者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则不断发动战争,导致民生疾苦,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罗公升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非常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获得成功。后来,他投身于反元斗争,但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就。这使得他对人生的看法更加深刻,也对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首诗中,罗公升通过对邹安斋才华的赞赏,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文人的同情和支持。他认为,像邹安斋这样的文人,虽然他们的才华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他们依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这些文人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