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青泥岭

标题包含
过青泥岭
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 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请不要夸大四川道路有多么艰难,我听说大自然的险峻并非只有群山之间。在青泥岭上还有那如同登天的道路,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已经往返了七次。
去完善
释义
1. 青泥岭:位于四川省南部,是古代蜀地的重要关隘之一。 2. 老杜:指杜甫,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描绘蜀道艰难的作品,如《蜀相》等。 3. 休夸:不要夸大,这里表示赵抃认为杜甫夸大了蜀道的难度。 4. 天险:自然界的险峻地形,这里指青泥岭。 5. 青云路:形容地势高峻,这里指青泥岭上的道路。 6. 二十年来七往还:意思是赵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曾多次经过青泥岭。
去完善
赏析
《过青泥岭》是南宋诗人赵抃的一首描绘川陕交通要道青泥岭的诗歌。青泥岭位于今甘肃徽县境内,自古便是四川通往陕西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道路崎岖。这首诗通过对青泥岭地势险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往生涯的回忆以及对未来人生的期许。 诗中,赵抃首先用“老杜休夸蜀道难”来表达对杜甫《蜀道难》一诗的看法。他认为,虽然杜甫的诗句确实描绘了蜀道的艰险,但青泥岭的地势险要与普通山岳相比更具挑战性。接下来,诗人以“我闻天险不同山”来形容青泥岭的奇特之处,强调其地形之独特与险恶。 在颔联和颈联中,赵抃进一步描述了青泥岭上的道路状况。他通过“青泥岭上青云路”这一形象比喻,描绘出青泥岭山路蜿蜒、云雾缭绕的景象,使人感受到青泥岭的独特氛围。同时,他又以“二十年来七往还”概述自己二十年来频繁往返于青泥岭的经历,突显诗人对这座天险的认识以及历经沧桑的心态。 整体来看,《过青泥岭》是一首充满艰险与挑战意味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青泥岭的描绘,展示了自己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这种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品质,无疑是诗人作为一位儒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青泥岭》是北宋著名诗人赵抃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所作的一首描绘登山旅程的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述攀登青泥岭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艰难险阻的蔑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抃在北宋时期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因其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品质而深受百姓爱戴。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赵抃因弹劾权臣被贬至虔州(今江西赣州)担任知州。在这期间,他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他还积极参加文坛活动,与欧阳修、梅尧臣等文友相互唱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青泥岭位于虔州境内,是一道险峻的山岭,自古以来便是商旅必经之地。赵抃在赴任途中经过青泥岭,感受到了山路的艰险和生活的艰辛。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体现在《过青泥岭》一诗中,成为了一首激励人心的作品。 总的来说,《过青泥岭》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赵抃在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北宋文人政治活跃的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