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节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
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年节日都与时节相吻合,竹笋已成长竹,燕子即将孵出雏鸟。在异乡时并不知道端午节即将来临,直到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到了菖蒲。
去完善
释义
1. 午节:端午节的另一种叫法。
2. 与物相符:跟自然界的物候变化相符合。
3. 笋已成竿:竹笋已长得很高,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4. 燕欲雏:燕子开始孵化幼鸟,也指春天的来临。
5. 客里:在外地或他乡。
6. 卖花担:卖花的担子,这里用来表示时令的变化。
7. 菖蒲:一种植物,叶狭长绿色,在端午节时人们会挂在家门口以驱邪避疫。
去完善
赏析
《午节》是南宋诗人方回的一首描绘端午节景象的诗歌。首句“年年节与物相符”点明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特点,即每年都与特定的物候相符合。接下来两句“笋已成竿燕欲雏”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竹笋已经长高,燕子也开始哺育幼鸟,为端午节的到来铺垫了环境背景。
第三句“客里不知端午近”表现了诗人在外奔波,没有注意到端午节的临近。而第四句“卖花担上见菖蒲”则揭示了诗人通过卖花人的担子上的菖蒲了解到端午节的来临,这是诗人偶然发现节日气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于家乡习俗的一种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午节》是南宋诗人方回于公元1145年创作的诗歌。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建立数十年,但国家仍面临金朝的威胁。
方回,原名严元,字周亨,杭州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他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后归顺南宋,历任枢密院编修、江西制置使等职。在南宋初期,方回关注时政,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发展献策献力。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朝局更迭,他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曾两次被贬谪。
在创作《午节》时,方回正身处江西制置使任上。这个时期,南宋政权与金朝处于敌对状态,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方回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作品,唤起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