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示同舟
了了晴山见,纷纷宿雾空。
樵归妇腰斧,渔罢叟收筒。
但取登临适,何须吟啸工。
平生钓台路,明日与君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白了晴朗的山景显现出来,众多的雾气逐渐消散。
打柴归来的妇女腰间别着斧头,捕鱼结束的老者收起鱼篓。
只要追求登高临远的畅快,何必去讲究诗文的推敲琢磨。
我生平最喜欢走垂钓高台这样的道路,明天就与你一起去吧。
去完善
释义
《早行示同舟》注释如下:
1. 了了:形容景物清晰可辨。
2. 晴山:晴朗天气下的山峦。
3. 宿雾:夜里的雾气。
4. 樵归妇:打柴回家的妇女。
5. 腰斧:将斧头挂在腰间。
6. 渔罢:捕鱼完毕。
7. 叟:老人。
8. 收筒:收起鱼篓。
9. 但取:只追求。
10.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山水。
11. 适:舒适,愉悦。
12. 何须:不需要。
13. 吟啸:朗诵诗词,呼号。
14. 工:擅长。
15. 平生:平素,平常。
16. 钓台路:指去钓鱼台的路。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了了晴山见,纷纷宿雾空”为开篇,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的山间景象,阳光穿透雾气,显现出清晰的山影,一切仿佛都在静谧之中等待苏醒。接下来的四句,通过描写“樵归妇腰斧,渔罢叟收筒”,生动展现了普通百姓在辛勤劳作之后,带着收获回家的场景。这样的景象使诗人萌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不禁发出“但取登临适,何须吟啸工”的感叹:人生短暂,只求登高望远、欣赏美景的愉悦,无须执着于诗词歌赋的工巧。最后两句“平生钓台路,明日与君同”,表达了诗人期待与朋友一起追寻美好、共度时光的愿望。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行示同舟》是南宋诗人赵蕃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这一年赵蕃辞官返回江西,开始了他游历江右、寄情山水的生活。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内外矛盾激化。一方面金兵南侵,朝廷无法安定政局;另一方面,内部党争严重,皇帝偏听谗言,忠良之士多被贬谪。作为诗人,赵蕃身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忧虑。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患意识。
在这首《早行示同舟》中,赵蕃描绘了清晨行舟的情景,通过对“潮落沙痕在”、“雁随阳气催”等景色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早行的心情和对时光的感慨。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身在江湖、心忧国事的情怀。这首诗既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普遍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