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昆仑关
关路下昆仑,蛮封迤逦分。
春光偏著草,雨意不离云。
俗异君修德,时平将用文。
临溪照绿水,老鬓雪纷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关口处下通往昆仑山,蛮荒地带渐渐区分开来。
春天的阳光格外眷顾草地,雨水仿佛总与云朵相伴。
民风奇异你要修养品德,世道平和你要用文化开导。
来到小溪边映照绿色的水面,满头白发如雪片般飘落。
去完善
释义
1.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中国南方。
2. 昆仑关:在广西南宁市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的昆仑山上的一座关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关隘之一。
3. 蛮封:古代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4. 迤逦:曲折延伸的样子。
5. 著草:指春天来临,草木开始生长。
6. 离云:指雨水滋润着云彩。
7. 俗异:指民间风俗习惯的差异。
8. 君修德:指统治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
9. 时平:指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
10. 用文:指推行教化,发展文化。
11. 临溪:指靠近溪流。
12. 绿水:指清澈的溪水。
13. 老鬓:指年老的头发。
14. 雪纷纷:指头发变白,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年华已逝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南宁昆仑关的景色和作者对乡土民俗的感受。“关路下昆仑”一句点明地点,表明诗人正行走在昆仑关的道路上。接下来的“蛮封迤逦分”描绘出广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界的壮美。
第二节诗人通过“春光偏著草,雨意不离云”两句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感受,无论是春光还是雨意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自然界的魅力不仅使草木生长,也吸引了白云缭绕在天空中,寓意着美好和希望。
第三、四节则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社会的认知和对文化的思考。“俗异君修德,时平将用文”说明当地风俗习惯的差异需要诗人修身养性,并在和平年代利用文化的力量传承和发展。
最后的“临溪照绿水,老鬓雪纷纷”则是诗人对自己年老的感慨,面对溪流映照出的绿色水面,他的白发如雪飘散,显现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景象,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生命和岁月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宁昆仑关》是宋代诗人陶弼创作的一首描绘边疆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118年,当时陶弼被任命为邕州知州,管理广西一带的事务。在这段时间里,他多次巡视边境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边疆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问题,特别是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地方官员,陶弼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民生问题,还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陶弼写下了这首描绘昆仑关风光的诗。通过对昆仑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风光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边疆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