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赞
眼冷千江月,眉横万叠山。
杖头挑布袋,信脚到人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中冷漠如同千江水中的月亮,眉毛挺立如同层叠起伏的山峦。手中拄着竹杖,头顶挂著布袋,随意而行步入这纷繁尘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布袋:又称弥勒佛,为佛教五大明王之一,示现笑面慈容,常背一个布袋。此诗赞美布袋能包容一切,用以寓意肚量大,能容忍常人不能容忍之事。
2. 眼冷千江月:眼中看似无情的月亮倒映在千江中。这里的“冷”并非表示对月的情感,而是强调眼中有无尽的月光。
3. 眉横万叠山:眉宇间呈现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景色。这里的“横”是“展现”的意思。
4. 杖头挑布袋:手杖的尖端挂着布袋。这里用杖挑布袋的形象,寓意人生行路的过程。
5. 信脚到人间:信步游走于人间世界。“信脚”是指漫无目的、随意行走,表达出世外高人、超然物外的意境。
去完善
赏析
《布袋赞》这首诗描绘了释梵琮的形象和人生态度。诗的首句“眼冷千江月”描述了他的冷静与睿智,他看透了世事的纷扰,如同一千条江河中的月亮,清澈而明净。次句“眉横万叠山”则表现了诗人坚韧的性格,他的眉头紧锁,仿佛是一座座层峦叠嶂的山峰,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
接下来两句“杖头挑布袋,信脚到人间”是诗的高潮部分,诗人以杖头挑起布袋,无拘无束地行走在人世间。这是一种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也是诗人崇尚的自由精神。这里的“布袋”可以理解为生活的琐碎和烦恼,也可以看作是智慧和胸怀的象征。诗人以从容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释梵琮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他以冷静的视角看待世界,以坚定的信念面对困境,以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行走在人世间。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诗歌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布袋赞》是唐朝诗人释梵琮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
在这样特殊的时期,释梵琮作为一名出家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慈悲心,关注民生疾苦,以布袋作为象征,表达对百姓的关爱和祝福。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曲折,曾一度在庙宇中度过,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力量,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释梵琮身为出家人,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诗歌的形式,宣扬佛法,安慰百姓,期盼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