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张同年德父移松杉石楠海棠各赋一首 其三
石楠梭木照春山,颜色纷纷乱碧丹。
剩叶如云散幽冢,清阴为盖覆灵坛。
沾濡细雨生秋色,摇撼惊风长夜寒。
应并孤松长共老,好栽慈竹与同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里的石楠树和梭木映照着春山,它们的颜色纷繁交错,如同绿色的宝石。剩余的叶子犹如云朵一般散落在幽静的古墓旁,清冷的树荫为灵坛遮风挡雨。在微雨的滋润下,山间生出了秋天的气息,而在大风中,夜间显得更加寒冷。这些树木应该与孤独的老松一同生长,让人能同时欣赏它们美好的姿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楠梭木:指石楠树。
2. 春山:春天里的山脉。
3.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
4. 碧丹:绿色和红色交织在一起的颜色。
5. 剩叶如云:指石楠树的叶子繁茂如同云朵般覆盖着地面。
6. 幽冢:埋葬死人的坟墓。
7. 清阴为盖:形容树木的阴凉覆盖了地方。
8. 灵坛:供奉神灵的祭坛。
9. 沾濡:被雨水湿润。
10. 摇撼:指树叶随风摆动。
11. 孤松:单独生长的松树。
12. 长共老:一起慢慢变老。
13. 慈竹:一种竹子,古人认为有孝道美德的象征意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石楠、梭木、春山、落叶和细雨等景致,展示了自然界丰富的色彩与生机。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强调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出将石楠与孤松、慈竹一同种植,象征着人生的陪伴与成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张同年德父移松杉石楠海棠各赋一首 其三》是北宋诗人彭汝砺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57年,正值仁宗嘉祐二年。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人阶层在社会上拥有了更高的地位。
彭汝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文学素养的学者。彭汝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考取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在这首诗中,彭汝砺以张同年德父为友,共同探讨人生的哲理和道德的操守。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描绘了松杉、石楠和海棠这三种植物的形象,寓意着人生百态和生活哲理。
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士人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彭汝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不同的植物形象,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之间广为传颂,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