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至能帅桂林
口伐奇谋詟可汗,归来犹著侍臣冠。
燧林草色供诗思,凤沼春波滟笔端。
谁谓玉堂真学士,暂临桂管小长安。
元戎十乘无遄迈,上阁宣麻句已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尝试解读这首诗,虽然我无法直接创建与古文完全相同的优美现代白话文,但我可以试着根据诗句的含义来描述这首诗意象化的表达。这是一首以古文人书写的诗,表达了这位老师的心情和希望。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试译:
1. 内心的斗争犹如一场未卜先知的智谋戏码,克服一切困难令别人恐惧的心中之王(指个人挑战并战胜自我),即使从这样的困境中回归,仍保持一颗谦逊而忠诚的心(侍臣冠)。
2. 探索神秘未知的领域(燧林草色)激发创作灵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富的生活细节(凤沼春波滟笔端)。
3. 谁能说这玉堂般的天才不是真正的学者?他们只是暂时来到了这个看似平凡但充满生活韵味的小世界(桂管小长安)。
4. 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元戎十乘无遄迈),带着信念走进内心的殿堂(上阁宣麻句已团)。
去完善
释义
口伐:指言战之事,此指战争用兵的策略。
奇谋:出奇制胜的智谋。
詟:通“哲”,明智。
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这里借指敌方首领。
燧林:古战场燧城附近的树林,这里泛指战斗之处。
草色:指春天的草原风光。
凤沼:即凤凰池,此处代指翰林院。
春波:春天的水光。
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玉堂:汉宫中有玉堂,后世以之比喻朝廷。
真学士:真正的翰林院学士。
桂管:广西桂林一带地方行政官。
小长安:指桂林地区。
元戎:主将,大元帅。
十乘:古制一乘为四马一车,十乘表示众多兵马。
无遄迈:不匆忙离开。
上阁:楼阁之上,这里指朝廷中枢。
宣麻:古代任命官员的仪式之一,宣布任命命令。
句已团:句子已经凝聚成形,表示已经完成准备工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洪为送别好友范至能(即范成大)赴任桂林而作。首联描绘了范至能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智谋使敌方闻风丧胆,战后归来仍受到皇帝的器重。颔联通过燧林草色和凤沼春波的美景传达出诗人的诗情画意。颈联则表达了对范至能才华的赞美,尽管身处偏远之地,却依然有治世之才。尾联祝愿范至能一路平安,并期待他在任上有所作为。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范至能帅桂林》是南宋诗人李洪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在这首诗中,李洪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与范至能分别时的场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李洪,字君章,号汉津山人,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人。他生于南宋时期,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此后,他放弃了仕途生涯,开始游历四方,结交名士,从事诗歌创作。在这段时间里,李洪与范至能成为了好友。
在宋宁宗庆元年间,李洪和范至能共同生活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而国内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李洪和范至能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职务调动,范至能需要离开临安,前往桂林担任军事长官。临别之际,李洪写下了这首《送范至能帅桂林》,表达了对友情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