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毅夫舍人被召五首 其五
簪绂忘怀出处均,行行犹眷楚都春。
嗣皇小毖方求助,太守三公古重民。
燕厦久依王粲幕,鹗书曾愧孔融宾。
士儒以义酬知己,敢向东原涕满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簪绂:古代官员朝会时的冠饰。
2. 出处均:意指对待职位升降的态度一致,无世俗偏见。
3. 楚都春:指楚国国都(今湖北荆州一带)的春天。
4. 嗣皇小毖:指新继位的皇帝谨慎行事。
5. 三公:封建时期朝廷的三个最高官职,此处指太守一类地方长官。
6. 王粲幕:三国时期文人王粲在荆州避难时作《登楼赋》抒发离乡之情。这里借指在地方任职。
7. 鹗书:东汉末年孔融曾向曹操推荐人才陈炜,比喻举荐贤能的文书。
8. 东原:指郑毅夫舍人的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歌,作者刘挚以郑毅夫舍人入朝召见之事为引子,表达了对贤才的敬重和对国家的关切之情。
前两句“簪绂忘怀出处均,行行犹眷楚都春”描述了郑毅夫的身份及他的心情。簪绂是指古代官员的标志,代表着官职。诗句意味着郑毅夫在得到皇帝的召唤时,内心的激动和期待。
接下来的四句,“嗣皇小毖方求助,太守三公古重民。燕厦久依王粲幕,鹗书曾愧孔融宾”,是赞扬郑毅夫的品质才干,同时也寄予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诗人提醒继位者要时刻反省,寻求帮助;同时希望地方长官重视民生。这是提醒当权者要关心百姓疾苦,关注国家前途。
最后两句“士儒以义酬知己,敢向东原涕满巾”,诗人以士人儒者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将以道义报效国家、报答知己的决心。东原指鲁国之地,这里暗含鲁国人公输班为楚国泪满巾的故事,象征着忠诚与仁义。
整首诗通过赞扬郑毅夫的品质和才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郑毅夫舍人被召五首 其五》是刘挚在宋神宗时期创作的诗歌。这段时间,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王安石推行新法改革,引发了新旧两派的对立。刘挚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新法持反对态度,曾上疏谏言,但因言辞过激被贬谪至地方任职。然而,此时正值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新法产生疑虑,开始重视刘挚等人的意见。在这种背景下,刘挚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欣慰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