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陇上行

标题包含
陇上行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背上箭囊来到遥远的边州,吹响胡笳翻越重重山岗。乌云翻滚意味着边疆临近,枯黄的草原展现出秋天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负羽:背负箭袋,指全副武装的士兵。 2. 边州:边疆地区。这里指唐朝西北边境地区。 3. 鸣笳:吹奏胡笳。胡笳是一种源自北方民族的管乐器,用于军事行动以传递信号或鼓舞士气。 4. 陇头:指陇山山脉的山巅,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这里用来象征边境前线。 5. 云黄:指黄色的云朵。可能表示边塞附近的沙漠环境特征。 6. 草白:指秋天的草地变黄变白。描述秋季边境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陇上行》是唐代诗人王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边关戍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边疆的关切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之心。下面是对本诗的赏析: 首联“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背负弓箭来到边关州的情景,同时通过“鸣笳度陇头”这一细节表现出队伍行进过程中的壮烈气氛。这里的“负羽”和“鸣笳”都传递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 颔联“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通过对云、草颜色的观察和描绘,表达出作者对塞外风光的独特感受。“云黄”意味着临近边塞,而“草白”则暗示秋天的到来,展现出边关风景的苍茫与辽阔。这里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季节的变化以及地域特征,使得全诗充满生动形象的画面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陇上行》是唐代诗人王涯创作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86年,当时王涯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巡查边防工作。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边疆局势紧张,边疆民族矛盾尖锐。 在这一特殊时期,王涯作为朝廷派遣到边疆的官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生活的艰辛。他在巡查过程中,看到了士兵们英勇战斗的场景,也感受到了边疆民众的艰苦生活。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篇。 在《陇上行》中,王涯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他通过对边疆风光的赞美,展现了唐朝边疆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揭示了边疆民众的生活困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