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彦章内翰

标题包含
寄彦章内翰
翰林名德冠銮坡,暂解尘缨逸兴多。 敢谓交游同阮谢,不妨诗句敌阴何。 耳根到处闻犍鬭,心地闲来契羯磨。 此去苕溪三百里,扁舟终拟泛烟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李正民"这个人物的详细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并未被广泛使用,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明确。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或者其他相关背景,我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翰林院里的才子们宛如皇冠上的宝石,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享受着无尽的诗意与乐趣。他们不谦虚地称自己可以与阮籍、谢灵运相媲美,诗歌可以与阴铿、何逊抗衡。身边不断传来风声鹤唳的声音,心灵却在平静中领略着佛法的智慧。距离此地的苕溪还有三百里,那片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总有一天会驶来一艘小船。
去完善
释义
《寄彦章内翰》是一首宋诗,作者是宋代文人李正民。这首诗歌颂了彦章内翰的才学和人品。以下是这首诗中一些关键词的注释: 1. 翰林:指代文人的聚集之地,这里是指彦章内翰的地位。 2. 名德:知名且有德望的人,这里是对彦章内翰的赞美。 3. 冠銮坡:意指彦章内翰在翰林院中的地位显赫。 4. 尘缨:世俗纷扰之意,这里是说彦章内翰暂时抛开世俗纷扰,展现出浓厚的逸兴。 5. 逸兴:超脱凡尘的兴致,这里用来形容彦章内翰的闲情逸致。 6. 阮谢:指阮籍与谢脁,两位著名文人,这里用来比喻作者与彦章内翰的友情。 7. 阴何:阴铿和何逊,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这里用他们的诗歌才情来比喻彦章内翰的诗才。 8. 耳根:听觉器官,这里是用“耳根到处闻”来形容彦章内翰对声音的敏感度。 9. 犍鬪:古印度的一种辩论方法,这里用来描述彦章内翰善于与人交流讨论。 10. 心地:心境,心情,这里是用“心地闲来契”来形容彦章内翰在闲暇时光的心情状态。 11. 羯磨:佛教用语,意为磨炼意志,这里用来形容彦章内翰勤奋修行的精神。 12. 苕溪: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条河流,这里暗示了作者与彦章内翰之间的距离。 13. 扁舟:小船,这里是用“扁舟终拟泛”来形容作者与彦章内翰相聚时的轻松愉快氛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友人高尚品德的诗。诗中首先提到彦章内翰的声名远播,他的才学和声望使他成为翰林院中的佼佼者。接着诗人用“暂解尘缨逸兴多”来形容彦章在内翰职位上的短暂时光,表现了他的超然脱俗和潇洒自如。接下来,诗人用阮籍和谢灵运这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友谊来比喻他与彦章的关系,并用阴铿和何逊这两位唐代诗人的诗篇作为他们之间诗歌交流的象征。 诗人还以“耳根到处闻犍鬬,心地闲来契羯磨”描绘了彦章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显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最后,诗人提到他期待在未来能够与彦章共同乘船畅游苕溪,共享这美好的时光。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描绘手法,展现出了诗人与彦章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彦章内翰是宋代诗人李正民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正值宋朝建立之初,国家局势相对稳定。此时的李正民以文才扬名,身处京城的翰林院任职。他与友人李彦章关系密切,相互间经常交流诗作和思想。在这个时期,北宋朝廷对文化艺术发展较为重视,文人墨客聚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李正民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见证了北宋的兴起。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寄彦章内翰这首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同时也传达出他内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