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临关
长笛一声天地寒,不堪回首月临关。
山河不二无全影,莫说前头桂可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支长笛吹起,寒冷席卷整个天地,令人不敢回头看那明月照耀的古关。大好河山并无完整影像,不要说前方有桂树可以攀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笛:古代的横吹竹管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笛子。
2. 回首:回顾过去。
3. 月临关:指月亮照在关隘上,这里可能指的是古时的某个军事要塞或边境关卡。
4. 山河不二:河山统一,无二心,表示国家稳定,领土完整。
5. 无全影:无法完全看到完整的景象。
6. 桂可攀:暗指登天求官的意思,这里的“桂”指的是传说中的月宫里的桂树,“攀”即攀登。
去完善
赏析
《月临关》这首诗描绘了胡仲弓在聆听长笛演奏时所产生的孤独和苍凉之感。首句“长笛一声天地寒”以声音作喻,表现了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寒冷和寂静。而“不堪回首月临关”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过去的回忆时的痛苦与无奈。接下来,“山河不二无全影”以山河的破碎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最后,“莫说前头桂可攀”则揭示了诗人对前程未卜、理想难以实现的忧虑。总的来说,本诗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以及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临关》是南宋诗人胡仲弓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胡仲弓,字圭浦,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宋理宗时期活动。他一生沉抑下僚,官职卑微,因有感于民生疾苦,遂寄情于山水,以诗词抒发胸臆。
这首诗创作时期正值南宋晚期,其时蒙古军队南侵,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胡仲弓作为南宋官员,见证了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内心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用“月临关”象征国家的命运,表达了对战乱与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