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九日遣兴

标题包含
九日遣兴
散诞平生百不忧,未应摇落学悲秋。 傥来节物知寒暖,泛应宾朋任去留。 落帽粗豪非宿好,插花姿媚怯英游。 不如只把茱萸看,免叹尊前岁月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彦约(1157年-1228年),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县(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程颐的外孙。 曹彦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散漫的人生我从不忧虑,不应该因为时节的变换而悲秋。 对于到来的季节和事物我知道冷暖,对于来访的朋友我会随兴待之。 落下的帽子显示出我的粗犷豪迈并非一贯如此,插花的姿态妩媚让我害怕参加盛大的社交活动。 不如只是欣赏着茱萸,避免在酒桌前感叹时光的流逝。
去完善
释义
《九日遣兴》注释如下: 1. 散诞:闲散、无拘无束地生活。 2. 平生:一辈子。 3. 摇落:指草木凋落,此处比喻悲伤。 4. 傥来:意外得到的东西。 5. 节物:季节中的特定景物,这里指重阳节。 6. 寒暖:寒冷与温暖,表示天气的变化。 7. 泛应:广泛应对,指对待各类事情的态度。 8. 宾朋:宾客和朋友。 9. 去留:离去或留下,这里指对待朋友的态度。 10. 落帽:典故,形容豪迈、不拘小节的人生态度。 11. 插花:指用花朵装饰自己。 12. 英游:美好的游览、交游。 13. 茱萸:一种常绿灌木,果实形状像辣椒,古人常在重阳节时佩戴以辟邪祛病。
去完善
赏析
《九日遣兴》是南宋诗人曹彦约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与朋友相处的态度。在诗中,诗人表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观。他并不为生活中的琐事担忧,也不因季节的变换而悲伤。这种态度体现在诗歌的第二句“未应摇落学悲秋”中。这里的“悲秋”指的是古人对于秋天的一种哀伤之情,因为秋天象征着肃杀和衰败。然而,诗人认为不应被这种情绪所影响。 第三句中的“傥来节物知寒暖”意味着诗人能够感知到自然的冷暖变化,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困扰。第四句“泛应宾朋任去留”则表明了诗人对待朋友的态度,他愿意与朋友们保持广泛的联系,但也不会过于执着于挽留他们。这种态度使得诗人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 第五句中的“落帽粗豪非宿好”和第六句的“插花姿媚怯英游”分别描绘了诗人对自己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的看法。他认为,那些过分追求华丽外表和行为举止的人并不是他的喜好。在诗人看来,真正的美来自于内心的真诚和朴实无华的品质。 最后两句“不如只把茱萸看,免叹尊前岁月流”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感慨。他认识到时光的流逝是无法阻止的,因此不如专注于眼前的快乐,而不是去感叹过去的时光和未来的无常。这首诗歌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遣兴》是南宋词人曹彦约于公元1234年重阳节时所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后期,金国灭亡前夕。当时蒙古已经崛起并迅速扩张,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曹彦约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军职,后因战败而被免职,后又被起用,但最终仍因战局不利而辞官回乡。 曹彦约在人生旅途中见识了国家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重阳佳节之际,他借《九日遣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在这首词中,曹彦约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以及对战争和历史的反思,传达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