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坐
疎竹墙头半粉青,盆池荷小欠浮萍。
虚簷槐影日亭午,醉倚栏干鶑唤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稀疏的竹林掩映着白墙,池塘中荷花娇小,浮萍略显不足。在夏日正午时分的屋檐下,槐树的影子斑驳,我醉酒倚靠着栏杆,黄莺的歌声将我从微醺中唤醒。
去完善
释义
1. 疏竹:稀疏的竹子。
2. 墙头:墙体上方。
3. 粉青:浅青色。
4. 盆池:盆栽水池。
5. 荷小:指荷叶还很小。
6. 欠浮萍:浮萍还未长满水面。
7. 虚簷:凌空的屋檐。
8. 槐影:槐树的影子。
9. 日亭午:正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
10. 栏干:栏杆。
11. 鶑唤醒:莺鸟的叫声唤醒了作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午后宁静、自然的景象。诗中作者选择了不同景物:疏竹、盆池、槐影和栏干,并以细腻的手法描绘出各自的形态特点。如“疎竹墙头半粉青”一句,以绿色为主体,但用“粉青”来形容,增加了景物的生动感;“盆池荷小欠浮萍”则勾勒出了池塘荷花初开的画面。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不仅传达了自然之景,还融入了个人情感。如“醉倚栏干莺唤醒”这一句,通过描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陶醉地倚着栏杆休息,却被黄莺的鸣叫声唤醒,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乐于与大自然亲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午坐》是南宋诗人葛绍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炎夏日午后独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这首诗时,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它的创作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当时的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不断受到金国的侵扰。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陆游、杨万里等。
其次,我们来了解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葛绍体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曾在朝廷任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在他的后半生,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专注于诗歌创作。这首《午坐》就创作于他在乡间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的恬静心境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而道家、佛家思想开始兴起。这种思想氛围对葛绍体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相对安定,这也为葛绍体描绘乡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