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凌霄山光上人
身没碧峰里,门人改葬期。
买山寻主远,垒塔化人迟。
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
黄昏溪路上,闻哭竺乾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消失在青山之中,弟子们准备重新安葬的日子。
为了寻找合适的地点,他们跋山涉水地搜寻;而搭建灵塔超度亡者,却迟迟未能完成。
荒芜的庭院中闪烁着幽冷的鬼火,犹如秋日里的萤火虫飞入白色的帷幕。
当黄昏时分,沿着溪流的小径走去,听闻有人在悲伤地哀悼那位逝去的法师。
去完善
释义
1. 碧峰:指青山绿水之地。
2. 门人:指光上人的弟子。
3. 买山:指购买山林墓地。
4. 寻主远:寻找合适的墓地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5. 垒塔:建造坟墓。
6. 化人迟: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的过程迟缓。
7. 鬼火:传说中的一种火光,通常出现在墓地。
8. 空院:指寺庙周围的空地。
9. 秋萤:秋天的萤火虫。
10. 素帷:白色的帷幕,象征哀悼的气氛。
11. 溪路:溪流边的小径。
12. 闻哭:听到哭声。
13. 竺乾师:指光上人。竺乾是古代印度国名,这里代指佛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悼念友人、感怀世事无常的诗。诗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光上人身后的情景,通过细节的描写传达了对于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世事无常的思考。
首联"身没碧峰里,门人改葬期"描述了友人离世的事实以及弟子们为他安排葬礼的场景。一个"改葬"的字眼表现了时间流逝的过程,也暗示了在无常之中生命与死亡的不可逆转。
颔联"买山寻主远,垒塔化人迟"进一步表达了世事的无常。"买山"和"垒塔"的意象分别对应了安葬过程的寻找墓地和建设坟墓两个环节,而"远"和"迟"则表现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颈联"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描绘了一幅阴森而美丽的画面:夜晚的鬼火、秋萤代表了生命的消逝,而它们穿过空荡的院落,进入白色的丧帐,则是对于生死相隔的深刻洞察。
尾联"黄昏溪路上,闻哭竺乾师"意味着诗人在这时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耳边传来的是为逝去的光上人痛哭的声音。"黄昏"时分、"溪路"之景,更显出了人生旅途的孤独与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哭凌霄山光上人》是唐代诗人于鹄创作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人心不安。
于鹄,字友迪,河北人,年轻时曾游历长安、洛阳等地,结交了许多名士。他擅长诗歌,尤以五言诗著称。天宝年间,于鹄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一度流浪街头,靠卖药为生。然而,他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用诗歌记录生活的点滴感受。
在这首《哭凌霄山光上人》中,于鹄表达了对好友凌霄山光的哀思。凌霄山光上人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僧人,他与于鹄交情甚好。然而,在这个乱世之中,凌霄山光上人的离世让于鹄感到悲痛。这首诗歌表现了于鹄对好友的深深怀念之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