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关山月

标题包含
关山月
一鴈过连营,繁霜覆古城。 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7-约760年),字储光羲,号瀛洲野客,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市)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孟浩然、王维等人齐名,被誉为“王孟韦柳”之一。 储光羲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只大雁飞过连绵不断的营地,厚厚的霜覆盖了古老的城墙。 胡笳的声音在哪里呢?原来是在半夜时分响起了边疆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关山月:乐府诗题,多表现戍边将士的离别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2. 储光羲:唐朝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 3. 一雁过连营:一只大雁飞过连片的军营,这里用“雁”暗指戍边将士的书信。 4. 繁霜覆古城:意为厚重的寒霜覆盖了古老的边防城市。 5. 胡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管乐器,能发出哀婉之音。 6. 边声:边境地区的声音,通常指战乱时的声响,如号角、战马嘶鸣等。
去完善
赏析
《关山月》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景象,以大雁、繁霜、胡笳和边声为意象,展现了边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戍边将士的忧虑之情。首句“一鴈过连营”中,“雁”代表传递信息的使者,也意味着在外征战的将士,而“连营”则暗示了边疆的军事基地。第二句“繁霜覆古城”中的“繁霜”象征着边境的艰苦环境,“古城”则代表着历史悠久的边陲重镇。第三句“胡笳在何处?”中的“胡笳”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乐器,这里用来象征敌方势力的存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寻找敌人踪迹的心情。最后一句“半夜起边声”则通过描述战场上的声音,表现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戍边将士的警惕之心。整首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正值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政治开明,文化交流频繁,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储光羲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文学熏陶,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历经坎坷,曾担任官职,后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人生的起伏,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其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关山月》描绘了关山夜月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和平的期盼。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追求。在唐朝这个辉煌的时代,这首诗歌成为了一首传颂千古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