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刘汀洲左顾亭韵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
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
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
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风吹拂着我的衣襟,我乘舟再次来到春天的江南水乡。
在醉眼朦胧中欣赏梅花和月色,仿佛与这里的山水成为了老朋友。
年岁渐长,双鬓已斑,但我依然保持着少年的志气。功名虽然重要,但不能忽视人生的本真。
我又来到这里,续写诗词的故事,向这位刘先生表示敬意。
去完善
释义
1. "杖屦":意指持杖携履,在此表示作者本人的形象。
2. "东风":春风的代称,这里借春风渲染春光无限的美景。
3. "滥巾":意指戴过头巾,此处寓意作者漫步于春天的美景中,心情愉悦。
4. "小舟重泊一亭春":描述作者再次停泊在小亭边的小舟上欣赏春天景色。
5. "梅月":指梅花开放的月份,即正月或农历一月,这里用作春天的象征。
6. "老与溪山作故人":表达作者与山水为伴,心境平和。
7. "双白鬓":作者自喻头发斑白,岁月沧桑。
8. "功名忍负百年身":感慨自己的一生还未建功立业。
9. "题诗柱":古人喜欢把诗篇题在柱子或墙壁上,此处指代作者写这首诗。
10. "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里的"刘郎"借指作者自己。
11. "拂尘":意为轻轻掸去尘埃,表现作者谦逊的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刘汀洲左顾亭”为题,表达了对诗人刘汀洲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春日风景画,东风拂面,小舟停泊,梅花和月亮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接下来,诗人通过“老与溪山作故人”这一句表达了自己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已不再年轻的感叹。诗人还通过“不惊双白鬓”和“忍负百年身”表达了自己的坚定意志,尽管岁月催人老,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功名的追求。最后,诗人以“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结束全诗,表达了对自己敬仰之人的敬意,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用刘汀洲左顾亭韵》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动荡不安,金国对南宋的威胁日益严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袁说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多次获得殊荣。然而,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他并未得到重用,甚至被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袁说友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内外交困。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而南宋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民生问题。这使得袁说友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也促使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用刘汀洲左顾亭韵》中,袁说友借用刘汀洲的左顾亭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他用“树影摇窗”、“波光动幕”等景象描绘出江山如画的景致,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