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竹
拳石环清泚,龙须细屈蟠。
两峰低峍崒,一簇小琅玕。
密叶风前影,疎枝水底寒。
相从此君尔,著意问平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拳头大小的石头环绕着清澈的水流,龙的胡须在这里蜿蜒曲折。两座山峰相对而立,各具特色,一株小松柏生长其间。密集的树叶在风中摇曳生姿,稀疏的枝条在水底投射出寒冷的影子。我们相伴于此,彼此关照,互致平安问候。
去完善
释义
拳石:指拳头大小的石头,此指石潭中的小石。
清泚:清澈的水流。
龙须:指竹子纤细的叶子。
细屈蟠:形容竹子的姿态弯曲盘旋。
两峰:这里指竹叶形成的山峰形状。
低峍:形容山势险峻。
崒:形容山势高耸。
一簇:一丛。
琅玕:形容竹子的品质高雅。
密叶:密集的竹叶。
疏枝:稀疏的竹枝。
水底:水中倒映的影子。
相从:相伴。
此君:指竹子,因为竹子清高脱俗,所以古人用“此君”来称呼它。
著意:特别在意。
问平安:关心是否平安。
去完善
赏析
《水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水边竹林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首先,“拳石环清泚”描述了清澈的流水环绕着石头,给人以静谧的感觉。接着,“龙须细屈蟠”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竹子比作龙的须子,形象地描绘出竹子的坚韧和顽强生命力。此外,“两峰低峍崒,一簇小琅玕”则描绘了两座低矮的山峰和一簇小巧玲珑的竹子,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层次感。
在“密叶风前影,踈枝水底寒”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密叶”和“踈枝”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之美。同时,“风前影”和“水底寒”则表达了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动态美和水中的倒影带来的静谧感。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相从此君尔,著意问平安”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寓意着人们应该关爱自然,珍惜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水的描绘、对竹子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一派宁静优美的景象,让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竹》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袁说友所作。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号东塘居士,成都人。他历任成都府学教授、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等职,以刚直不阿著称。在任期间,关注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提倡儒家道统。
创作时间方面,《水竹》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从袁说友的生平事迹来看,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期间所创作的。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中期,金人南侵,战乱频仍,民生困苦。身处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说友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于是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作品,以此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注。
从袁说友的人生际遇看,他曾担任地方官吏,关注民生疾苦,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这些经历使他更深入地了解民间疾苦,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还曾受到权臣排挤,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
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在北方边疆依然面临着金人的侵略威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文人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民族气节。袁说友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同样流露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