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照劝农晚归有雨
疎林拂拂见旌旗,短镫翩翩度翠微。
十里好山供客醉,一犁春雨劝农归。
水流花出红成队,麦雨天连绿打围。
投老田园今晚矣,不须五十始知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稀疏的树林间飘扬着旗帜,踩着矮凳轻盈地穿越青山翠谷。
绵延十里的美景让游人陶醉,一场春雨催得农民忙着回家。
水波荡漾、花朵飘零形成红色的队伍,烟雨蒙蒙中一片绿意盎然。
我在晚年投身田园生活,不必等到五十才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疎林:稀疏的树林。疏,此处指树木稀少。
2. 拂拂:轻轻拂动的样子。
3. 旌旗:古代用于指挥军队的旗帜,这里泛指旗帜。
4. 短镫:原意是马蹬,这里指骑马。
5. 翩翩:形容行动轻快的样子。
6. 翠微:青山翠绿之处,泛指山水秀美的地方。
7. 好山:美好的山景。
8. 客醉:指欣赏美景而陶醉其中。
9. 犁春:春天耕种的意思,犁,耕地的农具。
10. 劝农归:劝说农民归家。
11. 水流花出红成队:描述花朵在流水旁盛开的美景。
12. 麦雨天连绿打围:描写麦苗在雨中茁壮成长的情景。
13. 投老:告老退休之意。
14. 五十始知非:来源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此处表示作者年岁已大,知道自己的命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石照劝农晚归有雨》中,诗人虞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民耕作图,并通过诗的语言表达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自然之美。诗歌开篇通过“疏林”、“旌旗”等意象展现了村庄的宁静和庄重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农民在春雨中辛勤耕作的情景,传达了劳动的喜悦和农民的勤劳精神。“水流花出红成队,麦雨天连绿打围”更是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表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丰收的希望。结尾两句则传达了诗人投身田园生活的决心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自然的田园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照劝农晚归有雨》是南宋诗人虞俦于乾道六年(1170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虞俦,字次山,江西崇仁人,生卒年不详,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诗歌、散文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诗词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乾道六年(1170年)的这段时间里,虞俦任湖北石照知县。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一年春天,他在劝农耕种之后,于傍晚时分回家途中遭遇了一场春雨。有感于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自然界的神奇变化,虞俦创作了这首《石照劝农晚归有雨》。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石照劝农时遇到的一场春雨。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正值春耕时节,农民们正在田间忙碌着。诗人通过描绘暮春细雨的景象,表达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以及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艰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