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诗
三分春事二分休,造化明明百草头。
一夜雨声清似玉,半窗梅影淡于秋。
家贫只与诗为伍,客去从教睡作俦。
败衲依然湖海阔,老来无喜亦无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已过三分之二,大自然的生机在草头展现无疑。
一场春雨的声音清脆如玉石,窗外的梅花影子淡雅如同秋天。
家境贫寒,只有诗歌为伴;客人离去,任凭自己沉浸在梦中。
破旧的衣服犹如有湖海般广阔的胸怀,老年时期没有喜悦也没有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春事:春天的景致和活动。
2.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常指天地、大自然。
3. 百草头:田野间的各种草木。
4. 玉:比喻清脆悦耳的声音。
5. 梅影:梅花影子,这里指梅花的形态。
6. 客去:客人离去。
7. 从教:任随,听凭。
8. 俦:伴侣。
9. 败衲:破旧的衣服。
10. 老来:老年时。
去完善
赏析
《听雨诗》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描绘春天雨景的诗。首联以“春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感悟;颔联通过描述雨声和梅影,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颈联则传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坦然的心态;尾联借用了湖海的广阔景象,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在老年时期无喜无忧的生活态度。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雨诗》是南宋诗人苏泂所作的一首描绘雨景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96年左右,当时南宋朝廷在面临金国入侵的危局之下,国内民生疾苦、政治腐败严重。
诗人苏泂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其人生际遇也相对坎坷。他早年经历家道中落,后来投身科举试图改变命运,却又多次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持续关心国家局势,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在当时,南宋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官场腐化堕落,百姓生活困苦,这为苏泂等有志之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通过诗歌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同时也表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这首《听雨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也能领略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