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坯。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安的高门显户之间安然无恙的刘家人,共同安葬的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列侯们。昔日繁华的地方已不再熟悉,只有那原野上的神庙还对着荒凉的土丘。耳畔回荡着英明的君主握剑鸣鼓的声音,眼前却是愚昧的百姓盗窃墓葬的场景。千年之后的书生依然骑着瘦弱的马儿,在这渭城的斜月下再次回首。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古代都城的通称,这里指唐朝的首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2. 高阙:高高的门楼,这里指皇宫的大门。
3. 安刘:使刘氏安定下来,这里指让刘邦的后代安定下来。
4. 祔葬:合葬。
5. 累累:接连不断的样子。
6. 列侯:秦汉时期的一种诸侯,地位较低。
7. 丰上旧居:刘邦的故乡丰县。
8. 故里:故乡,这里指刘邦的出生地。
9. 沛中:刘邦的故乡沛县。
10. 原庙:古代为纪念已故皇帝或功臣而建的祠庙。
11. 愚民:愚昧无知的百姓。
12. 盗一坯:盗墓。
13. 千载:千年。
14. 腐儒:迂腐的儒生,这里指唐彦谦自己。
15. 渭城: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地名,位于渭水之滨。
16. 斜月:倾斜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长陵》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一首咏史诗。本诗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历史兴亡、人事沧桑的感慨。首联描述了长安高阙下的刘邦墓地,周围的列侯墓葬也历历在目;颔联则提到故乡的无常和原庙的荒芜,象征着历史的变迁;颈联通过对比明主与愚民的行为,揭示出世事的无常;尾联则以“骑瘦马”的形象,抒发了作为腐儒知识分子的孤独无奈和对往事的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深沉,情感哀伤,既是对历史的沉思,也是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陵》是唐代诗人唐彦谦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长陵(即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前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对长陵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朝晚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斗争激烈,民生疾苦重重。唐彦谦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颇富波折。他曾科举失利,后来虽然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
在唐彦谦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统治者却沉溺于声色犬马,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彦谦写下了这首抒发对历史和人生感慨的诗篇,以期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未来充满信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