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词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忧愁如同连绵不绝的山脉,恨意仿佛无边无际的树林。它们阻断了明亮的秋月,让我们无法共赏一片天。
去完善
释义
1. 山外山:这里指远处的一座座山。
2. 树边树:这里指附近的一片片树林。
3. 隔断:阻止,使不能交流。
4. 秋月:秋天的月亮,这里代表明亮的月光。
5. 不使:不让,不许。
去完善
赏析
《秋夜词》是元代诗人谢翱的一首描绘秋夜景色、表达离愁别绪的词篇。作者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观中的“山”和“树”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氛围。
首先,词的开篇以“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展现了诗人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之间无法排遣的愁绪。这里诗人通过“山外山”、“树边树”的形象比喻,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愁绪如同群山的绵延无尽,从而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或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紧接着,“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作者又借用秋月的光辉将山川景物隔断,使之不能共赏共融。这种阻隔似乎象征着诗人与所爱之人难以相聚的现实困境。同时,月光明亮却未能照进诗人内心,亦寓示着美好时光无法缓解他内心的痛苦。全词情感深沉而强烈,表现出作者对现实中阻隔的无尽哀叹。
整体而言,这首词在咏物抒情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作者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为载体,抒发自己在离别情境下的愁绪与遗憾,并借景寓意,传达了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无奈和困境。同时,全词情感真挚、强烈,且富有形象感,极具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词》是南宋著名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正值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的时期。
谢翱作为南宋著名的文人,曾历任官员,后因故辞官回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在这首《秋夜词》中,他通过描述秋天的夜晚、星空、落叶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秋夜词》时,南宋正处于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家仍面临着外患的压力。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创作也日趋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谢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秋天夜晚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面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