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
烟雨暝朝昏,龙湫鴈荡滨。
移根来别处,终日伴闲身。
劲气冲如发,寒芒凛辟尘。
年年看花者,应笑不曾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烟雨中的早晨和黄昏,我在龙湫雁荡山边漫步。
我将我的根从别的地方移过来,每天陪伴着我悠闲的生活。
我有着强烈的气息,就像我的头发一样,我的寒冷光芒使尘土远离。
每年都能看到花开的人们,应该会嘲笑我没有经历过春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菖蒲:一种植物名,又名菖蒲、水菖蒲等,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2. 烟雨:雾气和水汽弥漫的景象。
3. 暝朝昏:形容黄昏时分光线暗淡、景象模糊的样子。
4. 龙湫:指瀑布,这里可能指的是龙湫洞,位于浙江省雁荡山的一处著名景点。
5. 鴈荡滨:指雁荡山附近的地方。
6. 根:植物的根部。
7. 闲身:清闲无事的人。
8. 劲气:强劲的气势或气氛。
9. 冲如发:形容气势直冲云霄的样子。
10. 寒芒:寒冷的锋芒,这里指石菖蒲的叶子。
11. 凛辟尘:形容使人感觉清新脱俗的形象。
12. 年年看花者:每年都来欣赏花草的人。
13. 应笑不曾春:应该笑话我没能欣赏到春天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石菖蒲这一独特植物的特性及其生长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其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哲思。诗人以“烟雨”、“龙湫”、“雁荡滨”等景象,巧妙地描述了石菖蒲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诗人眼中,石菖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象征,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此外,诗人还提到石菖蒲的花期,借以表达世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失望之间的情感冲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菖蒲》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释元肇创作的一首描绘石菖蒲的诗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石菖蒲的特征和生命力。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元肇正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末年,外患严重,政治腐朽,民生疾苦。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他深感忧虑,但在现实环境中又无法实现抱负。因此,他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对自然的赞美之中,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在这个时期,释元肇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百姓的生活安宁,而统治者应该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疾苦。这种观念在当时颇具前瞻性,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