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山留题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
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
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乡应该距离遥远,但公事繁忙不知何时是尽头。尽管奔波劳累,不妨在玉峰稍作休息。
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心中所想也渐渐沉寂。真正的平静来自内心的虚空,而非仅仅依靠美妙的松树和石头。
各位仙人都是饱学之士,洞中还有诸多古代遗迹。旅行者归来,又为何总是为了公务而奔波?
去完善
释义
1. 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诗人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2. 王事:国家的事务。
3. 征传:即征尘,形容旅途艰辛,满是尘土。
4. 形骸:身体,这里指因辛劳而疲惫的身体。
5. 凝寂:内心宁静,心境平静。
6. 真气:道家修炼时所指的一种气息。
7. 九仙:相传有九个神仙住在庐山。
8. 积学:长期学习,积累知识。
9. 洞壑:山谷,这里指神仙的住所。
10.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1. 胡为:为何,为什么。
12. 但:只,仅仅。
去完善
赏析
《玉笥山留题》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游历玉笥山时所见的自然风光和内心感悟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仙境、王事、征传等元素的描述,表达了身心的放松与凝寂,以及对道家修炼生活的向往。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诗句表现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疲惫。尽管距离仙境尚远,但内心的渴望却难以抑制。与此同时,繁重的公务让作者感到身心俱疲,希望能暂时逃离世俗纷扰,寻找一片宁静之地。
“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这里的“征传”指的是旅途中的劳顿。虽然旅途艰辛,但作者仍不愿放弃这次寻找仙境的机会。来到玉笥山,看到美丽的山峰,内心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诗句表达了作者在欣赏大自然美景时,内心的疲惫得以消除,思绪也变得沉静下来。此刻,他仿佛感受到了道教所说的“真气自清虚”的境界,这种感受并非仅仅因为松石的优美,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这句诗意味着山中有多位仙家修炼过的痕迹。那些修道成仙的仙人,都是因为积累了丰富的学问和智慧才得以成功的。这更激发了诗人想要探寻道家奥秘的愿望。
“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结尾两句流露出作者的感慨。作为一名游子,为何总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而无暇去探寻仙境的美好呢?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仙境的渴望,体现了道家追求超脱、回归自然的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笥山留题》这首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学者、文学家徐铉所作。诗创作于公元975年,这一年徐铉58岁。这个时期的徐铉担任官职,尽管他的政治生涯波折不断,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在徐铉生活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进入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虽然这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但也为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理解。
徐铉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词句、深厚的内涵著称,深受后世赞誉。《玉笥山留题》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名山大川时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