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源寺(即王右丞故宅)
儒墨兼宗道,云泉隐旧庐。
孟城今寂寞,辋水自纡馀。
内学销多累,西林易故居。
深房春竹老,细雨夜钟疏。
陈迹留金地,遗文在石渠。
不知登座客,谁得蔡邕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儒家与墨家共同尊崇道理,在云雾缭绕的山泉边隐居在古老的茅屋之中。
如今孟子之城已经变得冷清寂寥,辋水却依然蜿蜒流淌。
内在的学问消解了许多烦恼,西边的竹林容易让人想起故乡。
春天的竹子生长在深深的房子里,细雨洒落在夜晚的钟声上显得稀疏。
遗留的金地中隐藏着古迹,石头砌成的渠道中散发着文化气息。
不知道登上讲席的客人是谁,谁能得到蔡邕的书呢?
去完善
释义
1. 儒墨兼宗道:儒家和墨家都是中国的主要学术流派,此处表示对儒家、墨家的学问都有研究。
2. 云泉隐旧庐:在云雾缭绕的山泉间隐居的旧居。云泉,指山间的云雾和山泉;旧庐,以前的住所,这里指清源寺。
3. 孟城今寂寞:孟城,相传是战国时孟子的故乡,这里借指王维的故乡;寂寞,冷清的样子。
4. 辋水自纡馀:辋水,即辋川,这是唐朝诗人王维晚年居住的地方;纡馀,弯曲的水流。
5. 内学销多累:内学,佛教术语,指内心的修养;销多累,消除很多烦恼。
6. 西林易故居:西林,可能是指清源寺内的西林精舍;易故居,指离开原来的住处。
7. 深房春竹老:深房,指寺庙中的禅房;春竹老,春天里的竹子已经长大。
8. 细雨夜钟疏:细雨,春雨;夜钟疏,夜晚的钟声稀疏。
9. 陈迹留金地:陈迹,历史的遗迹;留金地,指黄金般珍贵的土地。
10. 遗文在石渠:遗文,遗留的文字或著作;石渠,古代皇宫中的一种建筑,这里借指皇家图书馆。
11. 不知登座客:登座客,指登上讲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2. 谁得蔡邕书:蔡邕,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谁得蔡邕书,指谁能得到蔡邕的真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题为《题清源寺(即王右丞故宅)》,以诗人的眼光解读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住所及寺院。首联“儒墨兼宗道,云泉隐旧庐”描绘了王维在住宅中遵循儒家思想,同时受到道家隐居生活的影响。颔联“孟城今寂寞,辋水自纡馀”则描述了辋川一带环境的清幽与历史的沉淀。颈联“内学销多累,西林易故居”传达了王维心灵修行所达到的境界。接下来的两联“深房春竹老,细雨夜钟疏”“陈迹留金地,遗文在石渠”则是对王维身后景象的描写。尾联“不知登座客,谁得蔡邕书”透露出耿湋对此地的感慨和对王维遗产的尊重。整首诗通过绘画式的笔法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带领读者进入王维精神世界的深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清源寺(即王右丞故宅)》是唐代诗人耿湋所作的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在这特殊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在这一背景下游览了清源寺(即王维故居),感慨万分。因为这位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他宁静的田园生活,然而现在却已物是人非。
在创作此诗时,耿湋作为一位受到朝廷重视的文人,他也曾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行动。这个时期的他也许对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命运感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当他在参观王右丞(王维)故宅的时候,不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怀念之情,并写下了这首描绘自己心情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