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月时匈奴杀害了边境的将领,汉朝的军队全军覆没在辽水之上。
数万里内没有人收拾战士的白骨,家家户户都在城墙下召唤亡灵进行安葬。
妇女依靠着她们的丈夫和儿子,即使生活贫苦内心也感到宽慰。
当她的丈夫战死在沙场而孩子还在她的肚子里时,尽管她仍活着,却也如同燃烧的蜡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去完善
释义
《征妇怨》注释如下:
1. 九月匈奴杀边将:指汉代和匈奴的战争。
2. 汉军全没辽水上:辽水是古代一条河流的名字,这里指的是汉军在辽水一带全军覆没。
3. 万里无人收白骨:形容战后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惨状。
4. 家家城下招魂葬:指家家户户在城墙下为阵亡的亲人举行招魂仪式,以示悼念。
5. 妇人依倚子与夫:指妇女依赖丈夫和儿子生活。
6. 同居贫贱心亦舒:指虽然生活贫贱,但家庭和睦,心里也感到宽慰。
7. 夫死战场子在腹:丈夫在战场上死去,儿子还在妻子肚子里。
8. 妾身虽存如昼烛:指自己虽然活着,却如同白天点的蜡烛一样毫无意义。

去完善
赏析
《征妇怨》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描绘战争灾难的诗。诗歌以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战乱中平民百姓的痛苦和无奈。开篇即言“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将士们英勇抗击外敌,却遭遇全军覆没的命运。而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更是通过无尽的苍凉之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士们战死沙场,成为无主的白骨,人们只能在自己家的城墙下来进行招魂祭祀。
然而诗人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并没有一味沉溺于悲痛,而是描绘了征妇的形象。“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一个妇女既依靠丈夫又依赖儿子,虽然生活困苦,但心情依然舒畅。这里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活的温馨。然而在这美好的背后,却是深深的哀痛:“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丈夫死于战场,儿子还在自己肚子里,即使自己的身体还在,却如同昼烛一样,毫无意义。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女性形象,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反映出战争的苦难。同时,这也是一首揭示生命价值和人性光辉的作品,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征妇怨》是唐朝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至开元年间(公元627年-741年)。这个时期,国家昌盛,经济繁荣,但同时也是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时期。
在张籍的人生际遇方面,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高中,直到晚年才得到朝廷的任用。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对民生疾苦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因此,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征妇的痛苦,表达了对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的思考。
在这个时代背景方面,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在边疆地区和邻国的关系并不稳定,时常发生战争。此外,唐朝还实行兵役制度,规定每个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这使得许多家庭因为战争而破碎,女子被迫成为寡妇,承受着生活的重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