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采莲曲

标题包含
采莲曲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见于《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 张籍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从事农业劳动,后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以诗歌创作...查看更多
丁巴子
去完善

译文
秋日的江边长满了莲蓬,一群采莲的姑娘划着小舟唱起了欢快的歌声。荷叶饱满整齐地漂浮在水上,她们争相向前摘取莲蓬,荡漾起一波波涟漪。试着用手去拉绿色的茎叶寻找莲藕,却发现断裂的地方有许多丝线,容易刺伤手指。 采莲姑娘们系着腰带、卷起衣袖,没戴玉钗,妆容简单自然。她们的小舟还没装满莲蓬,便先划到前面的沙洲。向她们询问是哪家的女儿,家住得比较远。等采莲归来,夕阳西下,一起荡起双桨,如同水中的芙蓉仙子一般。
丁巴子
去完善
释义
1. 采莲曲:古代诗歌题材之一,描绘采集莲花的水边生活场景。 2.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秋思》等。 3. 秋江岸边莲子多:秋天的时候江河边的莲子很多。 4. 采莲女儿并船歌:一起采集莲子的女子们在船上唱歌。 5. 青房圆实齐戢戢:莲子果实丰满地堆在一起。 6. 争前竞折漾微波:争相采摘,让水面泛起了微小的波纹。 7. 试牵绿茎下寻藕:试着沿着绿色的莲茎寻找下面的莲藕。 8. 断处丝多刺伤手:在折断莲茎的地方,有许多细丝容易刺伤手指。 9. 白练束腰袖半卷:她们穿着白色的衣裳,用布带束紧腰部,袖子随意卷起。 10. 不插玉钗妆梳浅:她们的头发简单扎起,没有戴玉钗等饰品。 11. 船中未满度前洲:船上还没装满,需要到前面的岛屿去继续采集。 12. 借问阿谁家住远:向她们打听有谁的家住得比较远。 13. 归时共待暮潮上:结束采摘时,等待傍晚的潮水上涨。 14. 自弄芙蓉还荡桨:她们一边摆弄着莲花,一边划动船桨。
丁巴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采莲曲》以采莲的场景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丰收景象与采莲女子的勤劳生活。诗人运用生动的细节和质朴的语言,呈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画面。 首联“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描述了秋天江边莲子丰收的景象,同时展现了采莲女子欢快歌唱的情态,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颔联“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则通过细节描绘出采莲女子辛勤劳动的场景,她们的活力与进取精神在诗句中得到充分展现。 颈联“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表现了采莲过程的艰辛,同时也展现出采莲女子坚定的信念与毅力。 尾联“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则以极富生活气息的画面结束诗篇,寓意着劳动后的喜悦与满足。 总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采莲场景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生活、自然与劳动的热爱与尊重。
丁巴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莲曲》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唐代贞元年间,这一时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 在这首古诗的创作期间,张籍个人命运颇为坎坷。他曾多次科举不第,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这种人生经历反而促使他更加深入地观察社会生活,关注民间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能看到对普通百姓生活和劳动场景的生动描绘,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与此同时,在唐代贞元年间,由于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等原因,农村经济逐渐衰退,农民生活困苦。而江南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仍然保持着较为繁荣的水乡风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籍以富有个性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采莲女的辛勤劳作,旨在表现劳动人民的坚韧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张籍的《采莲曲》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仅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还传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丁巴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