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
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
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
乌孙国乱多降胡,诏使名王持汉节。
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八月的边疆地区,士兵们在修建城堡,先锋部队焚烧了戈壁滩上的野草。
胡风强劲,沙尘吹过陇地,树木凋零,已不见北边的枝条。
将军在边防关卡检阅军队,击鼓声威武雄壮,准备进行狩猎活动。
寒冷的山区道路崎岖难行,太阳无法融化帐篷上的积雪。
乌孙国发生动乱,很多胡人投降,皇帝派遣使者带着汉朝的符节出使名王。
连年征战,边境地区民不聊生,原来的居民已被屠杀殆尽,只剩下荒凉的群山。

去完善
释义
1. 边州:指边疆地区。
2. 八月:古代以农历划分月份,此处指农历八月。
3. 修城堡:修缮城池防御工事。
4. 候骑:骑马等候的侦查兵。
5. 碛:沙漠地带。
6. 胡风:指西北方向的风。
7. 陇:山脉、山地。
8. 林木无北枝:因树木无法在严寒环境中生存,向北的树枝往往凋落。
9. 阅兵:检阅军队。
10. 青塞下:意指青山环绕的关塞之下。
11. 鸣鼓:击鼓行军。
12. 逢逢:形容鼓声。
13. 促猎围:组织狩猎活动。
14. 天寒山路石断裂:描述天气寒冷时山路崎岖难行。
15. 白日不销帐上雪:白天阳光也无法融化帐篷上的雪。
16. 乌孙国:古代西域国家。
17. 多降胡:很多胡人投降。
18. 诏使:奉皇帝诏令出使的使者。
19. 名王:地位较高的胡人首领。
20. 持汉节:持有汉朝使者的符节。
21. 年年征战不得闲:常年征战不得休息。
22. 边人:边疆居民。
23. 杀尽:指战争导致大量死亡。
24. 唯空山:只剩下荒芜的山地。

去完善
赏析
《塞下曲》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八月边州修筑城堡、焚草取暖的骑军、吹沙飞扬的边塞风光、苍翠树木上的枯枝……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战争的气氛。
“边州八月修城堡”一句,突出了边州的戒备森严。张籍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边州在八月时紧张的备战状态,凸显出战场的严肃氛围。
接着的“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两句,描述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这里的风沙漫天,使得树木失去了生机,呈现出一幅肃杀的景象。这不仅体现了边关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战事的无情与残酷。
随后,“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展示了战场上将军的风采。阅兵场上,将领鼓舞士气,将士们纷纷投入到狩猎的准备工作之中。这一部分既表现了军队的严谨纪律,也显露出了战士们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而后两句,“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寒冷与艰辛。在这极寒之地,山路都被冻裂,帐篷上的积雪甚至无法被阳光融化。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叹边塞生活的不易,也更加敬重那些勇敢的戍边将士。
最后两句,“乌孙国乱多降胡,诏使名王持汉节”揭示了战争的背景。这场战乱是由于乌孙国的动荡不安,众多民众被迫投降而来。诗人以冷静的笔触陈述事实,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沉重感。
结尾的“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的残酷。连绵不断的战斗使得边境地区生灵涂炭,只剩下了荒凉的空山。这句诗带给人们深深的悲痛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绘,展现了边疆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战争的残酷现实。同时,诗人也对英勇顽强的戍边将士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全诗情感深沉,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94年左右的晚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弱,边疆战事频发,边境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籍以《塞下曲》表达了对战争的无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张籍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经历了宦海浮沉。这一时期的遭遇使他深刻体会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在张籍生活的时代,边疆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疾苦,家国破碎。而朝廷内部的腐败、官僚主义的盛行以及皇权旁落等现象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张籍的《塞下曲》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通过对边关战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