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董逃行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城头战火炽烈,混乱的士兵焚烧了皇家的天宫。
宫殿南面隐藏着深山,老人们和孩子们都被安置在里头。
他们用岩石作墙,用橡木当食物,青壮年男子夜里外出打探消息。
听说官军还在抓壮丁,故乡的人们至今难以回到家园。
《董逃行》这首诗歌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难,期盼着汉朝何时能重回安宁盛世。

去完善
释义
《相和歌辞·董逃行》 张籍
1. 洛阳:古代古都之一,此处指唐代东都洛阳。
2. 火曈曈:形容火光熊熊的样子。
3. 天子:皇帝,这里指唐朝皇帝。
4. 宫城:皇城。
5. 南面:南边。
6. 有深山:深山的存在。
7. 尽将:全部带到。
8. 老幼:老人和孩子。
9. 藏其间:藏匿在深山中。
10. 重岩:重叠的山岩。
11. 为屋:用作房屋。
12. 橡为食:用橡树果实作为食物。
13. 丁男:成年男子。
14. 夜行:晚上行动。
15. 候消息:等待消息。
16. 闻道:听说。
17. 官军:官方军队。
18. 犹掠人:还在掠夺百姓。
19. 旧里:故乡。
20. 归未得:无法回家。
21. 董逃行:曲调名,意为“躲藏”。
22. 汉家:汉朝。
23. 重太平:再次实现太平盛世。

去完善
赏析
《相和歌辞·董逃行》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古风诗。此诗描绘了洛阳城中混乱的战争场景,以及人民在战乱中的艰辛生活。开篇两句“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以直观的视觉描绘出战争的惨烈景象。而“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则表现了人民为了躲避战乱,不惜藏身于深山之中。接下来的“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进一步描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而最后两句“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相和歌辞·董逃行》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代,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繁荣的时期,诗歌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张籍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直到晚年才中举并任官职。这种经历使他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民间的疾苦产生了深厚的同情。
与此同时,唐代的社会环境也对张籍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当时,门阀士族制度逐渐瓦解,庶族地主崛起,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许多下层文人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诗歌题材和内容拓宽了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籍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并以此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