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贫穷的老农民住在山里,耕种着三四亩山地。
由于庄稼长得稀疏,税收又多,他们无法糊口,只好将粮食交公粮,最终化为泥土。
一年即将结束时,农具闲置一旁,空荡的房间显得格外寂寞。老农只能唤来孩子,去山上采摘橡果充饥。
而西江来的富商,他们的船上养着狗,每天都吃的是肉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野老歌:即田间村野之歌。
2. 老农家贫:老农,这里指世代务农的农民。家贫,指经济困难。
3. 在山住:住在山中。
4. 耕种山田:耕,用犁翻地;种,播种。
5. 三四亩:指土地面积狭小。
6. 苗疏:指庄稼稀疏。
7. 税多:税收繁重。
8. 不得食:无法自给自足。
9. 输入官仓:将粮食交给国家征收。
10. 化为土:粮食用尽,重新回归土壤。
11. 岁暮:年终。
12. 锄犁:锄头与犁,泛指农业生产工具。
13. 傍空室:靠近闲置的房屋。
14. 呼儿:叫儿子。
15. 收橡实:采摘橡树的果实。
16. 西江贾客:西江,泛指长江流域。贾客,商人。
17. 珠百斛:珠,珍珠;斛,古代量器名。珠百斛,形容财物丰厚。
18. 船中养犬:在船上养狗。

去完善
赏析
《野老歌》这首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却仍然无法维持生计的悲哀情景。诗的开头“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简单地勾勒出一幅山区农民的贫穷景象。然而,尽管他们勤劳耕耘,却因“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最后收成的大部分都变成了国家税收,留给自己的粮食少之又少。
在岁末时,农民们依然“锄犁傍空室”,而“呼儿登山收橡实”则表现了他们的无奈和求生的努力。他们只有到山中捡拾橡果以充饥,这样的生活实在是艰辛无比。
然而,与此同时,“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富商大贾们享受着丰盛的食物,养着狗都能吃上肉食,与农民们的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农民的疾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老歌》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815年至820年之间。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张籍主要担任国子监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位,并在京师长安生活。这一时期的唐帝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中兴阶段,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张籍所处的时代,虽然经济繁荣,但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或奴婢,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籍深感民间疾苦,通过诗歌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野老歌》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贫困交加的困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沦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