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三首·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凤凰森林的关卡中,水流向东奔流不息,六十年来,白色的草地与黄色的榆树见证了许多春秋。边疆的将领们都受到皇上的恩典,但没有人明白如何夺回失去的土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凤林关:古代边塞要地,位于今甘肃永昌县西,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曾在此大败突厥。
2. 白草:一种枯萎的牧草,常用来形容边塞的荒凉景象。
3. 黄榆:即榆树,这里指代边塞风光。
4. 取凉州:夺取凉州,凉州是古代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位于今甘肃武威市。这里指的是边境将领没有勇气和决心去争夺领土。

去完善
赏析
《凉州词三首·其三》以“凤林关”起笔,凤林关位于甘肃省境内,是古代边塞的重要关隘。诗人以关内东流水来隐喻时光的流逝,展现出历史的沧桑感。“白草黄榆六十秋”则描绘出边塞风光的萧瑟和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第三句“边将皆承主恩泽”中的“边将”指的是驻守边疆的将领,他们承担着守护疆土的责任。尽管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但他们仍受到皇帝的恩泽,忠诚地守卫着国家。
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意味着在当时的朝廷中,没有多少人关注如何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忧虑,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的现实状况。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表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凉州词三首·其三》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创作于中唐时期。在那个时候,唐朝国势逐渐衰弱,边患频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由于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张籍以悲悯之心观察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尖锐讽刺。这首《凉州词三首·其三》就是其中的一首描绘边疆战士戍楼望乡的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