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远曲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
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
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戏马台的南面,山丘连绵起伏,我们在山边喝酒,歌唱告别之歌。
喝醉的人纷纷起身乘车离去,留下还在宴席上的我,将杯中之酒转向身旁的僮仆。
蔚蓝的天空无边无际,未来的旅程还有很长一段,独自远行,不知何处是归途。
希望你在路上能处处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样日后人们就知道你曾经来过这里。

去完善
释义
1. 戏马台:古代的一座亭台,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这里借指离别的地点。
2. 南山:泛指南方的山脉,这里用来描绘送别地的景象。
3. 簇簇:形容树木丛生、茂盛的样子。
4. 歌别曲:唱离别时的歌曲。
5. 行人:这里指的是即将远游的人。
6. 起登车:起身登上马车,准备离开。
7. 席上回尊向僮仆:在酒席上把酒杯递给身边的僮仆,表示自己已经喝够了。
8. 青天:晴朗的天空,这里用来形容道路的宽阔。
9. 漫漫:漫长的意思。
10. 安得住:怎么能够安稳地居住下来。
11. 愿君到处自题名:希望你在每个地方都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12. 他日知君从此去:意思是将来会有人知道你是从这个地方离去的。

去完善
赏析
《送远曲》描绘了送别场景,将戏马台的繁华、青山的宁静以及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首句“戏马台南山簇簇”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诗人通过描绘南山边上的戏马台,暗示出热闹的气氛和丰富的社交生活。接着一句“山边饮酒歌别曲”则转入了离别的主题,这一景象使人们自然想起古人常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诗的后两句是“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这里,作者再次展现了生活的画面:行者喝酒喝得醉醺醺地登上车子离去,主人则在宴席上与僮仆告别。这一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离别时的心情,即依依不舍而又充满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揭示了离别的原因——为了追求更远大的前程,诗人选择离开故乡。然而,这一选择也使他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境:远方的道路漫长而寂寥,远行之人找不到心灵的寄托。因此,诗人衷心祝愿友人能在他乡顺利度过时光,也希望友人为自己的未来不懈奋斗。
最后的两句“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则是诗人表达期望的方式。他希望友人能够在异地以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让人们认识并记住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体现了张籍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造诣。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行者和主人离别心情的真实刻画,这首《送远曲》成功地传达了友情与理想的相互交织,为古代离别诗词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远曲》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时期(780-805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逐渐恢复,但仍有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张籍是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曾任国子监助教、秘书郎等官职。他的诗歌以描绘民间疾苦、反映社会现实而著称。在这首《送远曲》中,他以哀伤的情感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在《送远曲》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特点:一方面,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人们开始重新追求安定的生活;另一方面,战乱带来的创伤仍然深刻,人们对于离别的情感更为敏感和复杂。这首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悟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