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老去多悲事,非唯见二毛。
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望月偏增思,寻山易发劳。
都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岁增长多了许多悲伤的事,不仅仅是因为满头白发。视力下降看不清小字,耳朵也不灵敏觉得声音刺耳。望着月亮不禁思念倍增,爬山散步也会感到疲惫。都不想做官了,只希望能够空闲一些。

去完善
释义
1. 二毛:黑发与白发相间,指年老。
2. 眼昏书字大:视力模糊,看字觉得大了起来。
3. 耳重觉声高:耳朵听力下降,感觉声音变高了。
4. 望月偏增思:看见月亮会增添思念之情。
5. 寻山易发劳:爬山容易感到疲劳。
6. 闲曹:清闲的职位,这里指诗人自己担任的散官职位。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老去多悲事,非唯见二毛”,表明诗人随着年岁的增长,遭遇了许多悲伤的事情,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头上已经出现了白发。
颔联“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形象地描绘了年老时的生理变化,视觉和听觉功能逐渐减弱,使诗人对生活中的细节更加敏感。
颈联“望月偏增思,寻山易发劳”,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望着明月时容易触发思绪,寻找山林又往往感到劳累。
尾联“都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薄态度,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清闲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此时的张籍正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无奈。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在表面上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张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感受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
在《咏怀》这首诗中,张籍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鸟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他感叹时光荏苒,岁月蹉跎,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犹如笼中之鸟,无法展翅高飞。然而,他并未放弃希望,坚信有一天能够翱翔天际,实现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