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衡过邢园同广声终日坐于习堂梅树之下得长
一闻茅屋数株梅,三径频成为我开。
剩有游蜂能掠蕊,寂无饥雀下行苔。
长吟共惜频惊落,久坐何妨晚始回。
为语清风莫轻扫,明朝更欲杖藜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听到几株梅花所在的茅草屋,三条小径频繁地为我敞开。只剩下偶尔路过的蜜蜂采蜜,没有饥饿的小鸟在青苔上行走。在这里久久地吟唱,惋惜花儿的凋谢,久久地静坐,不怕天色渐晚。告诉吹过的清风不要轻轻扫过花瓣,明天我还想拄着拐杖来这里。
去完善
释义
《元衡过邢园同广声终日坐于习堂梅树之下得长》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解:
1. 元衡:可能指北宋诗人元好问,他字裕之,号元衡,世称遗山先生。
2. 邢园:可能指邢园故居,位于河北邢台,是赵蕃的朋友居住的地方。
3. 广声:可能是赵蕃的朋友的名字。
4. 三径:这里指的是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5. 游蜂:指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蜜蜂。
6. 饥雀:指找不到食物的麻雀。
7. 长吟:长时间地吟咏诗歌。
8. 杖藜:拿着拐杖走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诗人提到他们在梅树下交谈、欣赏梅花的美丽,表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景象。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蜜蜂采蜜和鸟儿觅食的场景,这些生动的形象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诗人还通过“长吟共惜频惊落,久坐何妨晚始回”表达了他们在一起度过漫长时光的喜悦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期待,他希望明天还能与朋友一起来到这里,共享这份宁静与快乐。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元衡过邢园同广声终日坐于习堂梅树之下得长》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唐代诗歌的影响,他们以清雅脱俗的风格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在这个特殊时期,作者赵蕃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际遇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在年轻时期便成名,官至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位,但在官场生涯中因直言进谏而遭受排挤。这使他更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诗歌之中。他的一些诗作反映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和艰苦奋斗的场景,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赵蕃所处的历史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内外矛盾频发,民间疾苦不断。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感到痛心疾首,纷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因此,赵蕃的这首《元衡过邢园同广声终日坐于习堂梅树之下得长》可以看作是他对这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深思熟虑后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