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领悟到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渴望贤明君主的心境,不禁感慨万分,内心悲痛至极。
去完善
释义
下泉人:出自《诗经·曹风·下泉》,借以表达对贤明君主的怀念。
去完善
赏析
此诗开篇描绘出一幅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的社会景象,“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奠定了全诗悲凉沉重的基调。接着叙述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踏上逃难之路,“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凸显其无奈与痛苦。随后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惨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以及“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生动展现出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下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面对如此凄惨情景,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最后登高回望长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既流露出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又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思考。“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一句,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抒发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整首诗歌语言质朴凝练,意境苍凉悲壮,堪称反映时代苦难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王粲生于此时,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此诗创作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作乱关中,长安陷入混乱。王粲离开长安前往荆州避难,途中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种种惨状:白骨遍野、饥民弃子,满目疮痍。诗人正值青壮年,本应施展抱负,却被迫远离故土,内心充满悲愤与无奈,遂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七哀诗》。
去完善